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马鞍山市十二中学  水恒亮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研究的主题。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交流互动,阐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教学策略、培养、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探索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生活,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要求教师:把快乐带进课堂,把激励融入课堂,把趣味渗透课堂。本人就以上几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奠定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泼、和谐、主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由于这一节内容是初中生物学光合作用的延伸,为了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首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⑴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好一派生机勃勃、春意浓浓的诗情画卷,是谁为我们创造了生机盎然的世界?⑵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⑶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是什么物质?我们如何验证产物?⑷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⑸光合作用是在哪里进行的?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⑹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⑺光能既然可以使水分解,为什么池塘里的水没有被光分解呢?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究竟如何?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使学生清晰地知道每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在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⑴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⑵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儿?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儿?⑶胚芽鞘尖端是从哪到哪?是否可用什么方法较精确地测量它的长度?⑷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明显生长的?⑸植物的弯曲生长与生长素浓度有何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经过学生探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每个学生都有好新奇、乐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让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去进行探究。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生长素一定起促进植物生长的生理作用吗?”(生长素的双重性特点);“要使果树多结实怎么办?”(顶端优势,导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知识)。又如在讲授“渗透作用”时,可要求学生在家制作一碟腌黄瓜,观察黄瓜腌制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碟中的菜汁是从哪里来的?所面临的是熟悉的、常见的,可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怀特说:什么是教育的源泉?那就是生活中的一切。这些来自学生在学习中所发生的、与他切身相关的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体验问题,独立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夺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思考。设计问题和明确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教师直接灌输的要深刻。学生通过熟悉实验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牢固得多。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人们喜欢早上在公园或树林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新疆的葡萄与无锡的葡萄比较,哪里的品质更好?为什么?贮藏水果放在通风的地方合适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常见的生物现象,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实验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参与实验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关于植物向光性的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开展热烈的讨论,提出假设,有些学生认为植物的向光性与胚芽发育的尖端有关,有些学生认为弯曲生长的是胚芽稍尖端的下面一段,因而植物的向光性应与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关。在学生作出猜想、假设后,及时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更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同时要注意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如:① 玉米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玉米幼苗种在暗处;② 切掉胚芽鞘,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③ 尖端套上锡箔罩,幼苗用单侧光照射;尖端下部套锡箔罩,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④ 切掉尖端,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切放一侧;切掉尖端,未接触过尖端的琼指块放一侧。学生完成各组实验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① 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② 玉米幼苗生长和弯曲与尖端有关;③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④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生长素),运输到下部,促进了下部的明显生长。通过这些结论的归纳,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生产生活实际上的应用,如滴加一定浓度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根,便于扦插的枝条成活。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穿梭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必答,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师生互动,让课堂高潮迭起。

    1、通过学生的实践,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收放”尺度。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在学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要求学生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复习高中《生物》时,我要求以染色体为线索,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形态;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有丝分裂的传递与减数分裂的传递的比较;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与3个遗传规律的关系;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学生探究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发散提问,教师详细解答,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在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利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好奇。有许多疑惑需教师给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满足学生的知识饥渴。在学生出题中经常出现时间的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精简问题,优化问题,掌控教学尺度。

总之,只要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无须刻意“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柳菊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牛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山西教育学会杂志。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