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站在“教改自觉”的高度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
 
   
打造优秀个人网站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你感兴趣的内容

                       
              
                站在“教改自觉”的高度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

                       ——马鞍山十二中个性化小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探索实施小班化教育实践模式,确立基本理念,概括课堂教学流程,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班化实验  分层次  个性化  四大流程  八大要素

201211月,市教育局将我校列为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我校小班化实验工作也随即全面展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召开多种层次的座谈会,几上几下,最终于12月底制定出我校小班化实验的实施方案,20131月正式实施。在实施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四全”的原则:全员参与,2012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年级为实验年级,该年级全部学科的课任老师都必须参与小班化教育实验;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程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2012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年级开始,第二第三学年继续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2013年、2014年秋季入学的年级同样全程参与小班化教育实验,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全校普遍实施小班化教育;全方位参与,既然是小班化“教育”,就应该在教育、教学、管理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小班化教育不仅要求涵盖全部学科,更要涵盖教育教学各方面,特别是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也要参与和适应小班化教育的要求。20132月,实验年级各备课组在学校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学科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政教处制定了小班化教育德育工作实施意见,强调分层教学、分类别进行教育。2013年上半年,各项实验工作全面展开。2013年下半年,组织开展全校小班化教育实验展评课。

一、明确我校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和工作重点。

小班化教育如何实施,是照搬一些现成的模式,还是做出我们自己的思考?我们的选择是,大胆试验,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并富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模式。经过反复讨论和思考,我们确立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名称:马鞍山十二中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小班化教育是指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在小班额教育教学中,优化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优质教育。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核心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此我们确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词是“个性化”。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师生的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依靠教职工办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第二、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第三、确立新的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第四、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五、要转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个性化小班教育的侧重点是:分层教学(分类教育)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检测等各个环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最大化的个性发展。即使是布置预习,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安排不同的预习内容。作业布置不能千篇一律,考试内容不能一张卷子考一个年级几百人,有的同学做完基础训练的基本内容就可以了,有的同学还没有吃饱,还有学习潜力,就要让他们有机会闯关。闯关练习,这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在学案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级的练习,第一关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学生都能过关,第二关有点难度,但仍然可以有80%以上的同学过关,第三关可能只有60%的同学能够过关,第四关恐怕只能有20~30%同学能够过关。考试也有如此的要求,基本题(70%)、适中题(30%)、较难题(20%)、闯关题(20%),难度有区别,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中,德育工作也要适应新的要求,这就是分类教育,学生有不同的类群,如农民工子女、女生群体、学困生等等,学生个体差异大,性格、爱好、身体素质、人生修养,千差万别,班主任只有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差别化的教育,这样才能谈得上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个性化小班教育的另一个侧重点是自主学习,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所以我们要求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安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彻底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自主学习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为推动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工作,我们确定的督查工作的重点是,狠抓集体备课,检查学案的制定和使用,以此来促进小班化实验的全面实施。

二、梳理概括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基本要素和基本要求。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和总结,我们大致概括出我校个性化小班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要素:四大流程、八大要素。

引领:目标引领

导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互动:师生互动点拨指导学生展示

反馈:反馈检测

八大要素的基本要求:

目标引领:制定切合课题内容要求的学习目标,课前出示目标,课中落实目标,课后检测目标。

学案导学:集体备课,主备人制定学案,备课组修订学案,授课老师复备学案,指导学生使用学案。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使用学案,学习其它教学内容,课任老师要把自主学习作为必须的一个教学环节,给予时间保障。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知识探究,辩论归纳,培养创新意识。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时间分配上学生活动时间应多于教师活动时间,师生互动应引导生生互动,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点拨指导:知识点的点拨,重难点的的突破,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展示: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学生风采。

反馈检测:检测目标完成情况,时间环节的保证,教学效果的保证。

三、推动和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性化小班教育更应该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要把学生分成好与坏;分层首先是要承认差别,进而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分类也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类别,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所以我们的班主任、课任老师在给学生分层分类的时候,特别注意它的隐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给学生分层次是非公开的,结果也只能由老师掌握,而且这种分层分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技巧。小组合作学习是个性化小班教育必要的显性形态,要求根据班级人数每班分成5~6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6~7人。小组成员应该由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分别构成,有一名小组长,组长的产生也可以是动态的,由每个组员按月轮流担任。小组长的职责是,协助老师布置课前预习、指导成绩较差的组员学习(兵教兵)、检查学案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其它任务(如背诵等)完成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活动,汇总活动结果,记录归纳小组讨论要点,并负责汇报或指定组员汇报小组活动成果。

第三、教案与学案有着本质的区分。教案是解决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是以老师为中心;学案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如何学学什么的问题。教案中的目标引领指的是教学目标,而在学案中就变成了学习目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所要达成的目标,。教案与学案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区分,不仅是形式内容上的不同,更是理念观念上的不同。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特别强调,老师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制定好学案,引导、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让学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新课改和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都十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年来我校致力于城市初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一课三活动多途径”的实践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正是“三活动”之一。开展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要与我校业已开展的创新教育实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五、积极引导,统一思想,增强教师“教改自觉”的意识。消除老师们心理上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为了应付检查被动参与,也就是“被小班化”;一是我不会做,所以也不想参与。明确告诉大家,小班化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班级人数少了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站在“教改自觉”的高度,主动参与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在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会做不要紧,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学习中研究,在实践中提高。

第六、加强行政推进力度。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对学校来说无疑也是一场教育革命,尤其是我们这样年纪偏大的教师居多的老学校,只有加强行政推进力度,强化推进措施,确定时间进度,方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要求在学校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各备课组制定学科实施方案;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推荐一部分老师上展示课;抓集体备课,促进学案的制定和使用;要求实验年级所有教师每学期必须至少写一篇小班化教育工作小结;学校网站开辟专题网页,上传老师们的教学总结、学案、教学实录,交流实践经验。(此文获马鞍山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二等奖 王友明)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