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别样的农村教育体验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别样的农村教育体验

    链接: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库

“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闪闪发光。”闲暇中随手翻阅教育文献,不经意间,歌德的这句教育经典名言跃入眼帘,令我心头微微一荡。今年上半年,我去了雨山中心小学石船分校支教,担任三年级班主任,虽然只相处了短短4个月,但是与18个农村孩子们打交道的点点滴滴,时常浮现在眼前……

一.情感关注,付出师爱

班上有一位学生程磊,他是学校的“名人”,成绩很差,上学经常迟到;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神情恍惚;课间喜欢打闹;作业从来不做,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后来我了解到他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母亲是花钱买来的外乡人,生下孩子后悄然离家,从此杳无音讯,父亲又重新组建了家庭,留下他与年过七十的奶奶爷爷相依为命,生活拮据。因此他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尤其是对母亲的离家出走怀恨在心,打算“破罐子破摔”。于是,我对他就格外留心。经过仔细观察了解,我发现其实他身上有许多优点:他非常孝敬老人,有好吃的总要留给奶奶;有活干他总是主动抢着干;对于一些弱者,他会深表同情……于是,我抓住一切机会亲近他、关心他,以女性特有的母爱来触动他的心弦,使他感到了我这个班主任的可亲、可敬、可信。所以他也很愿意在我面前敞开心灵的窗口,说真话,表真情。衣服上的钮扣掉了,我会给他钉好;学习用品没了,我会给他适当添置一些;天气热了,我会给他准备凉水……与此同时,我发动同学们来帮助他,跟他一起玩,还在生活上对他进行帮助,让他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在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同时,我还经常找他谈心,只要他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并在班里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消除自卑的心理,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魏书生老师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就这样,渐渐地,他发生了改变:坚持上学,学习自觉性加强了,与同学相处融洽了,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关爱每个学生是班主任应尽的义务,心理学家认为“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能吸引学生努力学习,不懈奋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班主任能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管他的成绩如何,能把爱心洒在每一个角落,“浇花浇根,交人交心。”那么,无论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缺点有多少,无论内心中有多少坚冰和阴影,都会被这种无私的爱融化和照亮。

二、心灵关注,感受师爱

吴某,男,10岁,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举动,在学校里不说话,不停地用牙齿咬衣服,天气比较热时还坚持穿棉衣,怎么说都不脱,逃避老师同学;在家里,随地大小便,经常连续几餐不吃饭,导致贫血头昏。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的种种举动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与家长沟通,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建议她带着孩子到相关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