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论《茶馆》中的京味特色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论《茶馆》中的京味特色

    [摘 要] 《茶馆》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通过描绘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的兴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旧时代的画卷。茶馆的故事一讲就是半个世纪,从晚晴一直讲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然而我们的裕泰茶馆却最终没能熬过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本文从语言,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茶馆》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其中的京味儿特色。

 

    [关键词] 茶馆 京味儿 人物 台词 情节

 

《茶馆》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这样的茶馆,现在已然很少了,可在老年间的北京,却布满了四处。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通过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的兴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时代的画卷。戊戌年间,满清王朝日趋衰落,帝国主义势力步步深入,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所发动的戊戌变法遭到失败。从这时候开始,这间外表兴兴向荣的大茶馆也正如行将就木的满清王朝一样,一步步走向灭亡。茶馆的故事一讲就是半个世纪,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然而我们的裕泰茶馆却没能熬过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茶馆》以老裕泰为着眼点,生动描绘了各个历史时期,各色人等的生活画卷,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和时代烙印。在人物安排上,《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几乎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地痞流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这里俨然成了时代的缩影。从晚清到民国,直到新中国建立前,社会的变动,在这间茶馆里显得那么鲜明。各色人物的粉墨登场,各种矛盾的汇集,充分反映出了中国在大变革时代的阵痛与迷茫。

当我们说道老舍先生的作品时,就不能不提到他那充满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从《茶馆》到《骆驼祥子》,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茶馆》一启幕,浓浓的京味儿伴着屡屡茶香,迎面扑来。“玩鸟的人们,每天遛够了画眉黄鸟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奇怪的意见在这里也可以听到……有两位茶客,不知姓名,正眯着眼,摇着头,拍板低唱。有两三位茶客,也不知姓名,正入神地欣赏瓦管理的蟋蟀……今天又有一起打群架的据说是为了争一只家鸽……”。这一切所描绘出的洋洋大观的场面,着实让人接应不暇,纵然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具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这是北京的茶馆文化。 

作为一部剧本儿,各色人物的台词是书中最大的亮点。这些台词充分体现出 北京的特色。

北京人好贫。这不是在贬低北京人,更多是反映出了北京人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嘴里又老是闲不住。来看看这些台词,十分有味道。“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王利发对唐铁嘴的一番话在情在理,又俏皮入耳,惹得众茶座哈哈大笑。“您甭吓唬着我玩儿,我知道您有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王利发说给秦仲义的话,说不上是卖乖还是诉苦,总之,句句搔在秦二爷的痒处,就连我们目空一切的秦二爷也哈哈一笑。

北京人好装大。这也不是贬义。北京城的爷们儿,生在皇城根儿,自然见识多,口气大,就算是吹牛也显得生动,可爱。“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刘麻子的话,吹牛中透着自豪,仿佛金山银山都是他家的一样,但是同时反映出那个时代,不仅是北京人,乃至是全中国人的夜郎自大,不识时务。“伺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这是刘麻子对庞太监的描述。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夸大,没人知道他是不是亲眼见过玛瑙做的醋瓶子,但是在乡下人面前,刘麻子作为城里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然怎么说就是一条狗都得托生在北京城”。

北京爷们儿人要面子。中国的“面子文化”可谓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尤其在北京城,皇城根上,天子脚下,这里的人民更是这样。不仅自己要面子,也好给别人面子。见了谁都称“某某爷”,“某某哥”,抬举别人也抬举自己。我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不明白为什么常四爷给那对母女一碗面吃的时候,秦二爷会说风凉话。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一开始那对母女跪在秦二爷面前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资本家也无动于衷。倒是无一官半职的旗人常四爷给了他们一碗面吃。这不是明摆着在秦二爷面前出风头吗?我们财大气粗的秦二爷面子上能挂得住吗?这么骄傲,却又是这么敏感,估计也就是我们可爱的北京爷们儿了。

除了京味儿台词,出场人物安排上,也颇具北京特色。庞太监,太后面前的红人儿,也只有在北京才能见到。北京城里随便一块砖头也能砸到个红顶子,官官相护,明争暗斗,犬牙交错,像宋恩子吴祥子这样的贵族爪牙,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这样的官僚爪牙以及二德子,小二德子这样的雇佣打手这里可谓大有用武之地。除了这些只有在北京才能见到的人物,书中的其他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等等也都是各具特色,各具秉性,活灵活现。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茶馆》一书的开头几页,对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给出了生动的插图和注解,这对我们理解和体味剧中人物有很大帮助。

剧中的一些情节也是颇具北京特色,例如一开场,两家为争夺一只鸽子而不惜雇佣打手,这或许只有在北京才见怪不怪。而北京作为多朝古都,向来也是兵家必成之地,在第二幕中,兵荒马乱,大战在即,也正是北京这样的地方才有的时代烙印。

《茶馆》是一部剧本,我当然不会错过北京人艺的精彩演绎。经过话剧艺术家们绝妙的演绎和艺术再加工,书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完美的,立体地呈现在我面前。其中不乏一些耐人回味的经典桥段。剧中有几个矛盾聚焦的情节,我挑两个说说。首先是第一幕中宋恩子吴祥子要逮捕常四爷的时候,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松二爷向流氓头子黄胖子求情。黄胖子也碍于情面不变多嘴,尤其是那一句“官面上管不了的事,我管。官面上管得了的事儿,我不便多嘴。”还不失时机的问大伙“是不是?”不仅把一个左右逢源油头粉面的流氓头子演绎的活灵活现,同时也反映出旧社会的北京各种势力犬牙交错,不管白道黑道,都不人道,都没天道。百姓被夹在其中,就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却无可奈何。再来看一个精彩的段子。剧终处,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这三个老哥们儿都到了行将就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分别扮演和代表了“顺民”,“民族资本主义”和“旧时代爱国志士”这三种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共同的结局,那就是死路一条。三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撒着纸钱,喊着号子自奠自祭。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在话剧中却显得那么真实,生动,让人看了不免心酸。不过第三幕中,大栓一家三口的成功转移,以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康大力却又给我们,给新中国留下了希望。尤其是“小花”这个角色,小演员很小,戏份不多,台词也简单,但是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老舍先生想展现给我们的对明天,对胜利,对光明的希望。

剧中有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那就是大傻杨。这是个数来宝的叫花子。在书中没有更多的文字提到他,但是看了话剧,我们可以发现,大傻杨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不仅在幕布合上时,他的演出能带动现场气氛,还能在幕与幕中间起到很好的总结与衔接作用。尤其是在前几年央视拍摄的电视剧版《茶馆》中,大傻杨这个角色,更是受到了重视,被额外增加也不少戏份,使个整个故事更加好看更加丰富。大傻杨这套快板儿似的说辞,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萧乾的散文《吆喝》,这也是记叙了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做小生意的,要饭的以及各式手艺人的吆喝。这一声声的吆喝也成了时代的记忆,北京的名片儿。

《茶馆》是京味作家老舍的不朽之作,它不仅再现了老北京的风貌,更以小见大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中国的社会巨变。品味它,我们能亲切感受到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也能让我们对现如今的生活产生更多的热爱,对未来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此文为王京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茶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2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12850_1.html,《谈谈老舍的京味儿》,作者不详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