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荆州博物馆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城内,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目前,馆舍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3万余件,干部职工105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5人。
 
  建国以来,荆州博物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诸如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动物群;史前巧夺天工的各种玉器;成色如新的4代越王剑和吴王夫差矛;迄今我国保存最好、品种最全、织绣工艺最精湛、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丝绸宝库”的马山战国丝织品;填补史书记载空白、被誉为地下书库的楚汉简牍;色泽绚丽、工艺精湛,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三的楚秦汉漆木器以及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具类型的西汉古尸等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特别是1975年6月8日荆州凤凰山男尸的出土,荆州博物馆才真正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荆州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荆州博物馆有一批数量众多、独具特色的文物资源,有一支门类齐全、颇有影响的专业队伍,有一个功能齐全、常年对中外游客开放的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馆以来,荆州博物馆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8次,省级奖励17次。1993年,荆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地县级十佳优秀博物馆,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2000年,国家旅游局授予荆州博物馆4A级旅游景点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博物馆面向大众的第一窗口。荆州博物馆陈列展厅建筑面积7201平方米。1997年以来,我们筹集了近千万元资金,对7000多平方米的展室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更新,将展厅分为主体陈列楼和珍品馆两大部分,先后推出了《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荆州出土简牍文字展》、《凤凰山168号汉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楚汉织绣品展》及《传世丈物展》等七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题展览,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荆州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荆楚文化的璀璨风采。其中《江汉平原楚汉文化展》以其鲜明的主题、详实的内容、精彩的展品、新颖的形式荣获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推介中华精品,荆州博物馆还先后多次选调部分文物赴美国、德国、日本、台湾等地举办外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不仅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而且起着关乎全局、举足轻重的作用。荆州博物馆比较系统的田野发掘和考古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十多年来,该馆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考古学研究成果。
 
  为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荆州博物馆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20多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其中鸡公山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阴湘城、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古城址,天星观一、二号楚墓,马山一号楚墓,雨台山、拍马山楚墓群,张家山、凤凰山、高台秦汉墓地,凤凰山168号汉墓等项目,皆属重大考古发现。1992年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和1999年潜江章华台遗址的发掘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些古墓葬和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增加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展品,而且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研究资料。
 
  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衡量田野考古水平的标尺。荆州博物馆十分重视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8月止,该馆共出版学术报告和学术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还有大量的发掘简报、藏品介绍、译文等文章。这些著述研究领域比较宽广,其内容主要为长江流域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大原始文化、南方地区的夏商文化、东周楚文化、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以及战国、秦汉简牍文字等。其中《江陵雨台山楚墓》荣获“夏鼐考古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在文物保护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荆州的文物保护科研工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攻克了古代饱水漆木器、简牍的脱水保护和古代丝织品的加固保护等难题。2003年,“马山一号战国楚墓丝织物保护研究”课题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运用生物技术保护古代丝织品的实验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专家鉴定是“开拓性的、原创性的”,“居国际领先水平”。现正广泛运用于古代各类文物的保护中。
 
  文物收藏与保护是博物馆的重点工作之一。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13万余件,绝大多数是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也有一部分传世文物和革命文物,其类别包括铜器、陶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丝织品、金银器、古字画、简牍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53件套,荆州博物馆在做好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饱水漆木器脱水与古丝织品保护技术方面已居全国前列,并成功地为北京、云南、湖南、江苏、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饱水漆木器、竹简进行了脱水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的基础功能,多年来,我们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狠抓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学校共建“德育教育基地”,多种形式地开展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参观。2004年,组织大中小学生20000多人次参观博物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全市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爱我家乡文物”作文竞赛活动。

  新的历史时期,荆州博物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业务兴馆的正确方向,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荆州博物馆就一定能再创新的辉煌。

    楚乐宫

  楚乐宫是荆州博物馆别具一格的开发项目。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的楚国,是中国南方第一大诸侯国,物阜民丰,文化灿烂。其音乐文化独领风骚,“楚辞”、“楚声”、“楚歌”、“楚舞”,驰名天下,呈现出“八音克谐”、“展诗会舞”的欣荣景象。

  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楚国国都纪南城所在地,楚国先后有20个王在此立国称霸。楚墓中出土的古代乐器,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工艺之精,保存之好,享誉海内外。
 
  1992年,荆州博物馆将楚乐、楚舞搬上了“楚乐宫”的舞台,再现二千多年前楚国宫廷乐舞的艺术风采。那古老的编钟、石磬,那浑厚绵长的历史旋律,那宫中舞女的翩翩风姿,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又给人以余韵不绝的精神美感。
 
  “楚乐”包括“荆楚八音”、“楚十二律”。前者指金(编钟、铙、钲、铎)、石(编磬)、土(瓦釜)、革(悬鼓、手鼓)、丝(琴、瑟)、木(木鹿鼓)、匏(笙)、竹(竹相、仿竹石排箫)等。后者是根据荆州雨台山出土的楚律管及其它钟磬文字资料复原的楚乐律体系。
 
  “楚舞”包括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出土丝织品中的“舞衣”和干(盾)、戚、戈、矛、木剑、羽扇等“舞器”。
 
  楚乐宫用于演奏的乐器,主要是根据楚墓中出土的古代乐器复原、复制的。其表演方式,演奏方法等则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所进行的复原性艺术实践。以彩绘石磬、青铜编钟、石排箫、虎座鸟架鼓、古筝、古琴等楚时乐器再现楚国宫廷音乐舞蹈,独具魅力。其中25具一套的石编磬,声音清脆,当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即由这一套石磬演奏而成。
 
  荆州博物馆楚乐宫自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有江泽民、李鹏、温家宝、吴邦国、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楚乐演奏。1993年楚乐展演还应邀参加了澳门国际艺术节,并受到了葡萄牙总督和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赏。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