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城市初中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城市初中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培育创新品格、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使命。

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创新正在生活的每一角落里全面铺开。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品格,开发创新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世界各国对创新能力的开发越来越关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从培养“书生型”人才开始向培养“开拓型”或“创造型”人才转变。美国人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醒美国人:“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须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日本人也提出:“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开发国民的创造力是“走向21世纪的道路”。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题就是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在此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二)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现状堪忧。

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传统文化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现实存在的应试教育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残害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教育民主的缺乏,教育自身对功利性的过度追求,我国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有关创新教育的课程,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素质,使得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现状极不乐观。中小学生与西方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更是有明显差距。

2002年,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发起了“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对象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2万名大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只占21.6%。究其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85.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39.3%的被调查者感觉“目前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与创造力培养的目标相矛盾”;56.7%的被调查者不赞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88.2%的被调查者不赞同“创造力主要由天赋决定,与学校教育无关”,这表明广大青少年已深切感受到学校教育对其能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同时,调查亦分别显示出,当前学校教育内容对学生能力素质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削弱,而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却日益增强。这一现状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亟待改革。如何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我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我们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品质。

随着马鞍山市教育布局的调整,我校由一所完全中学变成了一所初级中学。办学模式与办学目标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内涵发展。特别是近56年来,我校接收的生源大多数为非马鞍山市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高年份占生源比例近百分之七十。而这些学生来源的地域基本是经济极不发达地区,学生接受的小学教育参差不齐;这些学生家长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生存状况艰难,不但无暇顾及子女学习,而且工作流动性极高,导致有的同学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习,下一学期便随家长流向另一座城市。同样的,有的同学刚刚在别的城市学完一个学期,开学初又转入了我校。个别的甚至在同一个年级在不同的城市学习了两到三年。这样的学生,虽然文化课考试的成绩不高,但是较之同龄人“见多识广”,文化课学习之外的天分特别是动手能力与兴趣并不低。

面对这样的生源,如何实现争创一流初中的目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成不变的将文化课的学习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经过认真的梳理,我们选择“创新教育”作为抓手,秉承“全面、全体”的发展宗旨,认真扎实地推行素质教育。这既是办学思路的调整,也是对我校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我校办学历史上,科普创新教育曾经取得过优异成绩,2006年我校学生参加市科协组织的科创大赛获得一等奖。还有不少作品获得全市教育系统最高奖项。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⒈城市初中

指位于马鞍山市区内的、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初级中学。主要是突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我校的地域与性质特征。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

⒉创新教育

⑴创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创新”时给出了两个义项: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一指创造性;新意。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

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对“接受教育”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一方面,创新教育并不否定知识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知识既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手段;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为人的创新素质的持续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创新这个概念比创造更为宽泛,既包括原创,也包括再创。中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们的创新,他们的创新更多的是再创。

三、理论依据

⒈合作教育理论

合作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德国的交往教学论;美国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等。合作教育的基本主张是:

⑴在师生关系上摒弃权力与服从

这是合作教育思潮的本质。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们共同撰写的《合作教育学》中指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全排除了对学习的强制手段,这也是合作教学的核心。

⑵在教学目标上,主张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前苏联合作教育学倡导者把学生个性发展作为自己的教学出发点和归宿。他们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每个人都善于思考和热爱思考。

德国交往教学论则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所谓“解放”就是指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最终摆脱教育达到成熟,具有独立能力、自我负责的态度、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批判能力。

合作教育思潮认为,正是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和最好的前景。

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即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所持的态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是被强制的学习“囚徒”。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前苏联合作教育学倡导者则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没有他对革新的热情,没有他每时每日的创造,没有他的智慧和良心,没有他的文化素养和良好心灵,任何改革都是不可能的。

前联邦德国的教学交往论代表人物重视教师的权威与作用。但他们强调这种作用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获得。教学交往论代表人物特别指出,教师与学生交往有个发展过程。学生年龄越小,缺乏知识和经验,就越需要教师代表他们做出决策,经常地认真地参与学生活动。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应逐步消除这种具有支配性的交往形式,而迈向全面平等、合作的交往形式。

在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中,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这种合作学习与上述理论一样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⑷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上,提倡多样化的合作方法与过程

前苏联合作教育学倡导者提出要想实现师生人际关系的平等,必须正确对待分数,不能把分数当作权力来迫使学生学习。他们主张不给学生打坏分数。他们认为,对于差生来说,能激励他们进步的,是师生人际交往中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和他所拥有的自尊心。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师生间对话的方法,认为这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健康、合作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斯莱文等人提出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即积极的互相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技能;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同时,他们为了创造教学民主氛围和建立相互合作的学习团体,制定出了多种多样的学生分组学习的策略。

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

⒈创新教育源于创造教育。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了创造型人才的学说。最早把创新教育的实践落到实处的是美国的企业,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举办了创新培训班。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本等国的著名企业提出了开发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初步形成了系列训练的方法。开设创新训练课程,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1982年日本成立了创造学会和创造开发研究所,在创造教育的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创造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能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英国人在《学校课程框架》中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群体和个人,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

美国人则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200218日,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20023月,联邦教育部颁布了《2002-2007年美国教育战略规划》,提出了创新教育文化等六大发展目标。通过政府的导向作用,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参与,适合个性发展的学校环境,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完善的社区服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⒉中国教育史上对“创新”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践并论述“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墨子提出了“述而且作”的创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创新教育的开拓者。上个世纪30年代,他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时,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世界创造发明家的创造教育理论;1933年他作了著名的《创造的教育》演讲,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实施民主教育提纲》中,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的思想体系。

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全面地研究起始于19996月的国务院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标志性的事件是中央教科所以阎立钦所长为组长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的建立与课题研究的启动。此后全国各地特别是山东、浙江、江苏、上海、重庆、广东等地的学校围绕创新教育,从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到教育模式与学校管理;从课程教材的改革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从学生评价到教育教学评价和教师的进修的提高等各个领域开展研究与实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已初见成效,并已初步实现从一般性理论探索到理论体系的建设及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转变;创新教育的实践也开始由个别性的实验向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向发展。

20021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温寒江、连瑞庆合著的《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阐述了培养创新能力教育的目标、原则、途径,提出了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的一个初步框架。

五、课题研究目标

立足学校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在反思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厘清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认同创新教育思想并积极实践的师资队伍,探索适合我校这样一个城市初中的特殊校情的创新教育模式,建立和完善保障落实创新教育的制度,实现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的目标。

主要期望取得以下突破:

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关系。努力创设开放的、宽松的育人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民主,为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⒉构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模式。使教育成为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⒊使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以课堂为主阵地,进一步优化学校在开展科普创新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课三活动七途径”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教材《创新教育读本》,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⒈调查、分析学校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的基本情况,弄清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现实状况,理清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路,营造开展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构建“一课三活动七途径” 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

“一课”就是开发创新教育课。“三活动”包括:一是科普创新活动,二是教学探究活动,三是校园文化活动。

主要通过以七个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全面开设创新教育课,在每年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10~20课时创新教育课,全面介绍创新理论,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创新方法,增强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创新教育读本》。二是学科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等素材,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社会调查、实验操作等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指导学生搜集、处理和提取信息,指导学生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表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与他人正常的交流与合作。在各学科教师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总结出创新教育各学科典型课例。三是在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探索实践能力,开发和利用理化生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四是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广泛开展科普制作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来。五是开展科幻画创作活动,力争科技制作和科幻画创作,在各级各类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六是开展创新作文大赛。七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

在进行研究的实践中运用理论观察实践活动的种种变化,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⒉问卷研究调查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解教师与学生在开展创新教育之前与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的相应状况,适时分析、矫正课题研究中的思路与策略。

⒊个案研究法

积累、整理足够的教学案例为课题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判断依据。

八、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形式

⒈准备阶段(20111220123

  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培训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⒉实施阶段(2012420128  

⑴实施课题的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⑵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与方法、意志品格等),积累原始数据。

⑶对教师进行调查(对创新教育理论的了解程度、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学生的语言等),积累原始数据。

⑷对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学生在家对教师教学方法评价、学习效果的满意度等),积累原始数据。

⑸对学生、教师、家长及社区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各子项目进行课题研究的框架设计。

⒊实施阶段(2012920138 

⑴进行个案分析,交流前期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调整研究计划。

⑵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式教学活动研究。

⑶推出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典型研究课例。

⑷推出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典型案例。

⑸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⒋总结阶段(20139201410

⑴探索出开展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

⑵指导课题组成员做好课题各子项目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⑶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⑷录制各种类型的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观摩课例。

⒌最终完成时间(201412   

最终完成课题研究,完成结题报告及课题研究资料汇编。

九、课题组组成人员及具体分工

⒈课题负责人:

王友明  第十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冯永康  第十二中学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协调课题研究进度,汇集研究成果;组织各项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负责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等。

⒉课题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⑴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组

    第十二中学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唐生亮  第十二中学政教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刘宏雷  第十二中学团委书记,中学一级教师。

⑵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组

王武权  第十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第十二中学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⑶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组

    第十二中学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学科研究统筹)

陈发旺  第十二中学教科室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初中历史,历史学科负责人)

    第十二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初中历史)

    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初中美术,美术学科负责人)

    第十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初中语文,语文学科负责人)

孔艳平  第十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初中语文)

杨姗姗  第十二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初中语文)

陶晓红  第十二中学化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初中化学,化学学科负责人)

陈春林  第十二中学设备中心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初中化学,负责课题影像资料收集)

    第十二中学化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初中化学)

水恒亮  第十二中学生物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初中生物,生物学科负责人)

    第十二中学生物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初中生物)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从负责人到主要成员涵盖我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大多既有课题研究经验,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结构合理。

在我校办学历史上,科普创新教育曾经取得过优异成绩,不少作品获得全市教育系统最高奖项。2006年我校学生参加市科协组织的科创大赛获一等奖。学校所在的雨山区是全国科普示范区,学校与雨山区半山花园社区共同组建了“红鹰青少年科创中心”,聘请校外辅导员,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我们还与安徽工业大学合作,聘请安工大教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同时,我校也是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普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经费保障充分。根据《十二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课题研究经费实报实销。

 

        马鞍山十二中《城市初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236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