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创新教育绪论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第一讲 创新教育绪论

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含义特殊的词汇,如: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奇谈怪论、稀奇古怪等等,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词汇在词义色彩上很多是有贬义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虽然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祖先们创新奋斗的结果,但是中华文化特别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它的中庸之道,却也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我们倡导的是循规蹈矩、听话乖巧的好孩子好学生;这也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很高而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远不如美国的原因所在;困扰了人们多年的“钱学森之问”,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

一、创新的含义

与创新的词义相近或相关的词有很多:创造、创作、创意、发现、发明、变革、革新等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创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有新意的、创造性的,侧重人们的创意活动;二是抛开旧的,创作新的,侧重指人们的创造行为。不管怎么说,把人类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归纳起来,主要也就这两种形式:一种是人的思维活动,属于认识的范畴,这种创新活动的成果表现在新设计新理论新思想、文学艺术创作等等;一种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外部表现——行为,属于实践的范畴,如发明创造。一般情况下,作为创新的思维活动与行为表现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相辅相成,难以分割,最典型的创新活动就是科技发明、雕塑和建筑艺术。

发现:经过研究和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和规律。发现是获得天然性成果的创造类型,发现的成果通常是客观存在的。如人类发现并命名天体中的小行星,李四光找到油田,化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等等。

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和方法,发明是获得人为性成果的创造类型,发明的成果通常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成果。如发明电灯、手机、计算机等等。

创作:一般是指创造文学艺术类的作品,如写小说、画画、搞设计等等。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上面的解释可能过于概念化,理论性太强,我们对创新活动的呈现形式可以这样来理解,创新是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相统一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更高级更有意义的活动。创新的呈现形式有两种,一种体现在成果创新,直接创造新产品、作品,如重大科技新发现,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创作等等;一种是方法创新,运用新的方法和途径创造产品,如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等,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老旧房子里的下水管是铸铁管,现在新房子普遍使用的都是塑料管,这就是新材料的应用。无论是成果创新还是方法创新,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活动。

二、创新能力

中外创造学专家对创新能力的解释各不相同,如美国的爱肯等人提出,创造力是“个体运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对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德雷夫达尔提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种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我国谢燮正等人把创造力定义为“正常人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地个性心理特征。”美国学者又提出,创新能力是“解决以往没有认识和实践过的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人类个体或群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创新即创造新成果,核心是“新”。

创新能力一般分为三部分:

(一)创新思维能力

是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包括创新理念、创新意识等,求异思维、扩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顿悟灵感思维等等都是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二)创新行为能力

是指在创造性思维的支配下,通过一定行为产生首创性成果的能力。把创新思维付诸行动并产生积极的成果,这就是创新行为能力。光有好的设想,不能付诸实践,一切只能是画饼充饥、纸上谈兵。

(三)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不可能孤立存在,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行为能力都是存在于其它基础能力之中,我们强调综合素质综合能力,道理就在于此。如心理素质中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忍耐力;生理素质中的反应力、灵活力、适应性、协调性等等。素质教育十分重要,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也无从谈起。所以,我们非常赞同这句话:素质教育不一定能给你的升学加分,却一定能为你的人生添彩。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与品质

(一)基本知识

1、专业知识   掌握一门专业。

2、人文知识   百部名著、百部名片、百部名歌、文史哲知识。

3、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熟练运用计算机、自理自立能力等等。

4、哲学思辨头脑:强烈的好奇心,刨根问底,外向进取性,数量精确性,抽象分析性,辩证综合性。

5、科学实验精神:动手能力,对理论结果充满深厚的兴趣。

(二)有创新能力的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综观当今之世,有创新能力的青少年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能精细地专心观察事物;2、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3、处理任何事物,能从多方面探讨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能不断地产生新的设想,甚至在游戏中也能产生新的设想和提出新方法;4、注重设想,更要乐于行动,能勤于动手画图,做实验或动手制作,使设想中的事物化成实实在在的作品;5、敢于标新立异,思维要活跃,完成各种物化作品后有兴奋的表现;6、在平日学习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兴趣和研究的课题;7、懂得如何摆脱不利于发展的死胡同,懂得怎样才能节省有限的时间和精力;8、具有雄心壮志,愿意跟充满信心、洞察力强、热心执着的人一起工作。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对竞争充满必胜信心;9、具有独立性,也有独立工作能力,对自己的信念和愿望不轻易放弃;10、具有好奇心,习惯寻找事物的各种原因,好问“为什么”、“怎么回事”等;11、从事创造性工作时废寝忘食;12、不怕艰难险阻,克服一个困难,就是把握住一次成功的机会;13、富有热情,相信高涨的热情可以使一切成为可能;14、有信心、有勇气,做事持之以恒,并应逐步掌握如何集中运用时间和精力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15、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

四、创新的意义

无论对人类个体还是群体,创新都有着巨大作用和深远的意义。第一、创新促使人类自身和人类文明不断进化,当人类使用石块做工具,使用火来烧烤食物,人类才真正成为了人。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由此而产生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迈入了近代文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又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构建着人类全新的现代文明。第二、创新是人类历史飞跃的加速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在几百万年中人类经历了六次的科技革命。第一次革命:二百万年前,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工具;第二次革命:五十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使用火;

第三次革命:一万五年前,人类发明了犁,开始了大规模农业耕作时代;第四次

革命:1750年~1850年,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也推动了人类近代第一次工

业革命;第五次革命:1850年~1890年间,电动机的发明与应用,推动了人类

“近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六次革命:1940年到至今,计算机的发明,激光的

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推动了人类“近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

命,都是人类历史的一大飞跃。第三、创新是人们成就事业的桥梁和突破口,历

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身边的成功人士,也无一不

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现代社会,循规蹈矩,人云亦云,永

远只能在别人后面爬行。

五、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

按照现在人们普遍赞成的说法,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造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力,通过培训也可以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这就是我们开展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通过我们的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

(二)国内外开展创新教育的概况

上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推行创造教育则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创造教育也是50年代在美国才逐渐兴起,创造教育在美国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三个特点:与教育改革结合,注重转变教育观念;与科研结合,探索创造力开发的有效途径;面向社会,致力于应用推广。创造教育在美国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建立高效的工作机构,有利于推动事业迅速发展;发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有利于创造教育及时得到社会的承认。美国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评估手段到教科书的内容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目前,美国不仅在创造力测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通过“美国创造发明计划”、“未来问题解决计划”、“头脑奥林匹克”等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创造发明活动,有效地开发着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日本、英国、德国、前苏联等国家,基本上都是从60年代开始开展创造教育的,并且卓有成效。

我国的创造教育起步较晚,1983628日,中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标志着创造学正式引进中国。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创造学的宣传普及,少数中小学也尝试开展创新教育,如上海和田路小学,不但总结出系统的创造教育方法,而且学生的创新成果在全国和世界上屡屡获奖。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于1999年正式启动,目前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范式。总体来说,我国的创新教育只是零零星星的几朵小花,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规划文件之中。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1、开展创新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2009年,O)d@-Ol3$+ENNcKUI#NM!dUob+L0b%VomEK^xv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 m@H S(^MpA7a&UVsP0347W8l1TH&4u!Z*++1v !4XFA7noo^cu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kS$crZ7%xj+SJJm!FK(Q1*Fz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vLg%)44h(@8o6&EP%KF%^Sk#csAYrlu*tQ+0E@%Ou-S2DIx*ph7udKY第五。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5g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9bDVhw(yV$U5*X(pOtyaSf446bc+SIt^u-cp39b!D !mwL$W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GgWD0G8HL6oj9$Aut1c5k568Bn-@9)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eYMgdM99PB@N@8tb9SbYP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41JQf XSaJeZ*QqqCk*@FkQL )8fvQpNfbkBsjaK(+&gwDv8fD。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eQNGYzG8t!N+czcLmylXyPVH(nx#EN5Cb7)wA55JtmYsetmMZAI+pF,想象力却大大缺乏。钱学森也曾多次发出世纪之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范围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大规模的素质教育,也涌现了一些素质教育的典型。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升学矛盾突出等多重原因,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更富有成效,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出新的探索。

     2、开展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创建创新型国家,无疑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20061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决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大有可为。

     3、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我校1971年开始招收初一新生,有着近四十年的办学历史,原为国有企业所属学校,在国有企业大发展时期,学校曾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中高考成绩(达线率)稳居全市前列,曾两次夺得全市高考理科状元,1997年曾夺得全省高考理科总分第二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结构调整,企业效益滑坡,学校发展也陷入困境,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工资欠发,教师流失,教育教学设施滞后,2001年市教育局进行高中布局调整,停止了我校普高招生资格,这给学校的发展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后我校又经过了漫长的企业学校移交过程,2004年隶属马鞍山市政府管理后,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大增,先后投入超过2000万元,6000平方米综合楼和400米标准运动场已于2007年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4600平米的新教学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借鉴一些学校成功的作法,我们选择了走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之路。结合学校实际,创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声誉,扩大招生规模,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之所以选择创新教育作为抓手,也是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在我校办学历史上,科普创新教育曾经取得过优异成绩,获得全市教育系统最高奖项。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2006年我校学生参加市科协组织的科创大赛获一等奖。我们所在的雨山区是全国科普示范区,我们与雨山区半山花园社区共同组建了红鹰青少年科创中心,聘请校外辅导员,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最近我们与安工大合作,请求他们在创新教育中给予我校智力支持,安工大大学生科普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也在我校挂牌。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创新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还是深入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再具体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创新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节的教学设想:本章节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来说,不需要讲的那么深那么透彻,但教师要了解这些内容,学生重点理解和思考两个问题即可,什么叫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有什么意义。教学中尽量多举些实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可安排一到两个课时。

课后布置活动内容:一日一观察,一日一设想

按老师要求,认真填写创新教育活动手册。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