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第六讲 创新思维的精确性和变通性训练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第六讲 创新思维的精确性和变通性训练

  
    一、 创新思维的精确性训练
    创新思维的精确性是指思维的缜密、详尽、准确的特点。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的条件下,要想创新,必须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和缜密、详尽、准确的思维能力。望远镜、显微镜、纳米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云计算,这些高科技手段帮助人们能够进行更精细准确的观察。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在生物大分子方面的突破,是创新思维精确性的典范。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其成分与结构十分复杂。例如,由50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血清蛋白可能有1乘以10的600次方种结构。桑格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创建了一套超微量方法,费时10年,终于搞清了最小的蛋白质——牛胰岛素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因此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接着他又向核酸进军,设计了更精确地方法,测定了核酸的结构,并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我国古代的祖冲之计算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比西方数学家至少早1000年,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训练一 年龄排序:把某人的八位直系亲属(兄弟姐妹爷奶父母)年龄大小的各种可能顺序都排列出来(母亲的年龄必须小于爷爷奶奶)(3~4分钟)。人员分组,排列组合,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所有顺序都排列出来。

    训练二 征对联,根据上联,按照对仗的原则写出下联。(每题3~4分钟)先由同学们说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对联:三星高照,五福临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2. 无锡锡山山无锡(天长长江江天长)
    3.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湖面万点金)
    4.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村村吹)(人言成信口口传)
 
训练三 学习对对子
1.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桃符,古代人们挂在大门上画着神荼(读作申舒)、郁垒(读作郁律)、二神的桃木板。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辟邪灭祸。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儿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2.对联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杜甫《登高》一诗,即可了解律诗中的对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
清朝郑板桥有一联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济南大明湖有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趣联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一副贺联云:
   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4.名联趣事
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苏轼和佛印的谑联--苏轼见一只狗在河边啃骨,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往河上一扔对曰:水流东坡诗(尸).。

解缙(明代大臣,学者)小时家贫,家对地主的一片竹林,于是作了副对联;:
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
地主不爽,把竹子砍短,解缙又改成:
门对千杆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地主更不爽,把竹子全砍了,解缙又改:
门对千杆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王羲之的字太好,除夕门外要贴对联,写了N副对联都被人偷走.于是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么不吉利,当然没人敢偷了。岂料快到子时时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遂成妙联一幅: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也暗指朝廷不是“东西”。

二、创新思维变通性训练
创新思维的变通性,是指运用不同常规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强调打破常规思考和解决问题。长期囿于常规,必然形成思维定势,束缚人们创新思维的培养。曹冲称象就体现了创新思维变通性特征,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按照常规思路是无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曹冲运用等值变换和化整为零的方法,较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得到大家的喝彩。

训练一 分别写出下列事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用途:(每题2~3分钟)
1.已破碎的镜子 ( 种)
2.已变质的面包 ( 种)
3.已硬化的牙膏 ( 种)
4.已损坏的自行车或汽车 ( 种)
5.已过时的衣服 ( 种)
6.已破的篮球 ( 种)

训练二 分别找出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下列词汇的各种近义词:(每题3~4分钟)
嫉妒: ( 种)
亮丽: ( 种)
变化: ( 种)
保守: ( 种)
创新: ( 种)

本章节教学设想:本章节可安排一课时,重点进行创新思维精确性和变通性训练,根据老师知识结构和学生兴趣,也可增加一课时,专门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情,也为创新教育这门学科增添了知识性和人文性。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