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浅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浅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和县善厚镇初级中学   曹春山

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基本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历史评价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初中历史,我认为其基本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一、基本史实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的“运用”、“发挥”?所以,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首要素养。很多人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问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战爆发根源是什么”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基础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就不要记忆。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偷懒的幌子而已。当然,死记硬背不可取,我们主张有意义的学习,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要学生学得好、分数高、成绩好,就足够了,就自然是一名优秀的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是狭隘的,功利的,甚至最终是失败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学习考试的“机器”,学校则变成了“流水线生产”的“工厂”。于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高分低能,缺乏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理智以及道德情感;缺乏较高的审美情趣,缺乏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人才难道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希望的人才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人可能会担心德育、美育等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对智育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大可不必,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更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美”,会更加的热爱学习。所以德育、美育的开展不仅不会阻碍智育的开展,还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历史教学(当然包括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该有计划有意识的加强“德育”和“美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傲人的科技成就时,教师要让学生充满着赞叹,进而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应该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介绍古代汉字字体的演变以及书法艺术时,要结合各种书法作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书法的美;在介绍《史记》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名篇,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认识到《史记》不仅是一本史书,还是一部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讲述到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等史实时,要让学生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中,感受到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从文天祥和史可法的宁死不屈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从长征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吃苦、不惧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具有一贯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是鼓舞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所以,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自学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如对于某个朝代的建立者、建立的民族、建立时间和都城),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得出答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归纳、总结法,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出结论,这比平铺直叙效果要好得多,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如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展示汉朝、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学生很容易看出:汉朝时,南方经济比较落后,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对于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合作谈论法,让学生在一起谈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创造性、独创性和发散性思维,多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告诉学生没有标准答案,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并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一点“标新立异”的精神。相比较“一家之言、一家独大、一个声音说话”,“百家争鸣”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容易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也许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很幼稚甚至是可笑,但这都不要紧,只要他们勇敢的表达了自己,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当然,鼓励自由表达,并不代表可以随便或是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教师要明确:表达应该以史实为基础,尊重历史,所有的观点要有史实作为支撑。学生表达后,教师应该做最后的总结,分析学生表达的精彩和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形成自觉发言、敢于发言的好习惯。

四、对人和事的评价。

历史涉及到很多著名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分为二、全面客观、不先入为主、不戴有色眼镜、结合史实、不凭借主观臆断是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比如,对于曹操,人们深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认为他就是一个奸诈的小人,这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这对学习历史是有害的。其实,我们只要结合史实,就会发现曹操是东汉末年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招抚流民,大兴屯田。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历史进步。当然,曹操确实有凶残、奸诈的一面,但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主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再比如说,对于秦始皇,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要从他的功过来全面评价他。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后世历代王朝基本沿袭,影响深远;他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这是他的功绩。当然秦始皇也有过失,如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等。但是,秦始皇的功绩应该是主要的方面,所以他不失为千古一帝。再比如对于殖民侵略,人们通常认为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却给被殖民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殖民侵略在伴随着血腥和暴力的同时,也传播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自由、民主等进步的思想,在客观上推动了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