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略论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略论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

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  刘媛

摘要  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对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人文素养教育需要一套好的人文教材,来构建一个人文教育知识体系。需要一批优秀的人文教育的教师,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增强自己的素质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的环境,通过学校、家庭的配合,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实践人文素养的兴趣和主动性。

关键词  人文素养、重要意义、培育路途

2016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明确核心素养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组成。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本文拟就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谈一点自己教育教学的思考,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隶属于文化,而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学习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人文素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积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培育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概括地说,人文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丰富的知识、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可以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根基和灵魂。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既然人文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根基,那么,建造“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两座大厦的前提,就必须打好“人文素养”这个坚实的基础。

1、深厚的人文底蕴可以构建健康的人格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必须拥有健康的人格。就是作为普通人,人格的健康也是一生幸福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著名学者任继愈曾说过:“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 ① 在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大家可以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骄气、娇气、戾气比较重;抗击打能力弱,怕挫折,怕批评;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与他人难以和谐相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固然有社会因素,但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优良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关系。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对构建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深厚人文底蕴可以引导正确的文化认同

当前世界,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正在大幅度缩短,但人与人的情感距离却在不断拉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纷纭杂乱,呈现出许多不良倾向。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今天世界,普遍陷在迷惘中,是非缺乏标准,善恶没有界限。它的远因近果,实由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人们但知追求物欲而忽略了精神的修养,于是变得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浑浑噩噩,茫然而无所措、无所从。”②  这些现象对尚未成熟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冲击。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在校园里,炫富、攀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没有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很大关系。因此,加强学生人文底蕴的培育,对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有重大意义。

3、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

目前学校教育中,老师最担心的不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而是害怕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例如悲观厌世自杀、校园暴力欺凌等。出现这样的事例后,不但给学校、老师、家长带来极大的灾难,而且对其他学生心理也会构成严重影响。尽管这些极端事例是个别的,但也反映出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甚至心理阴暗等本质特点。而形成这种心理特点,与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有很大关系。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让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增强其人文关怀和悲悯人生的内存思想,学会爱自己,爱他人,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③ 孔子的意思只有把人生理解透彻了,才可以健康的心态来讨论死亡这个终结问题。如果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古代圣人对生与死的看法,还会那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

三、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

教育的途径是很多的,但概括进来,不外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大方面。而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则又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样也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

1、需要一套好的教材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人文积淀浩如烟海,古今中外优秀的人文知识需要整理、提炼、扬弃,从而形成一套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教材。而目前中国内地基本没有专业的人文课本。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对比大陆与香港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文章,说得很有道理。大陆是以认识动物开始,而香港是以感恩开始;大陆以学拼音开始,香港以学习环境开始;大地以儿歌开始,香港以生存方式开始;大陆以谜语开始,香港以认识老师开始。对比得出的结论是:香港的教育更注重于爱,注重人的情怀的培养,而大陆则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情感教育。虽然文章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也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目前国内人文教材的欠缺。

台湾版《中学国学基本教材》以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为主线,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涉及传统道德伦理的篇章摘录,按照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安排教材先后顺序,有原文,有注释,有析论,选材精当,注解简明,分析结合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实际,对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非常有益,是一本不错的人文教材。

反观国内当前的教材,人文教育大都零零碎碎地散见在语文、政治、历史等课本中,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尽快出版一套适合中学生人文教育的课本。

2、需要一批好的老师

再好的教材,还是需要老师来教。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教学的重点还是升学率。因此,在各科教学中,如何增强核心素养的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

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一直是教育者的信条。从今天来看,这句话仍然是适应的。只是我们教师在“授业”这一点上,几乎做到了极致,尖子生,优等生,高考状元等,无一不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而“传道”“解惑”做得却远远不够。因此,要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授给学生,要解决学生在人生成长道路中出现的各种“迷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统一人文教材没有出版之前,各科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将一颗颗人文素养的珍珠串起来,佩戴在学生的心头。

二是要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科的特点来看,人文教育主要依靠语文、历史、政治三科。这三门课的教材中,体现了中外文学、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但目前由于考试教育的客观实际,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缺陷。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或者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强化核心素养教育后,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把人文素养的内容通过合适的形式来传授给学生,并融进学生的思想中,成为他们成长的“营养液”。例如人文主打学科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呆板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味文学创新的乐趣、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探究人类思想史的起源与沿革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可以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对人类科学发展作了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的生平,领略这些伟人的人生轨迹,从而接受人文素养的传承。

三是要增强自身素养。我们这代教师大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先天不足,人文底蕴普遍不强。一些教师在自己学科中,也许是名师高手,但对人类文化的知识严重缺乏,语言行为无法体现出教育者的高度和风范,仅是一个“教书匠”而已。这样的内涵和情怀,无法胜任人文素养教育的高标准、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学习和教育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自己必须有一桶书,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如果我们能让自己成为一条人文素养的小河,那么,在这条小河里游戏的“小鱼儿”就会健康成长。

3、需要一个好的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环节能孤立存在的。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是要形成人文教育的氛围。无庸讳言,当前学校管理的重点,还是升学率,因此,各种管理措施和方法还是围绕这个“指挥棒”在转。学校的教学教育计划、教研活动、课外辅导、考试内容等还是以中考、高考升学率为主导来设置。如果要真正地加强人文教育,就需要从学校层面对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大幅度改革,深入研究人文素养教育与应试教育如何平衡,如果融合。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学生兴趣小组等形式,在全校形成重视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争取家长的主动融入。由于现实的原因,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最主要的还是将来能有一个好职业。体现到教育观上,就是成绩分数为重,对素养的培育不能说不重视,但应该是摆在第二位的。而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离开家长的配合是不行的。因为人文教育是培育人格与世界观的教育,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最终成效。因此,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争取家长的主要融入,让孩子在学校所学的人文知识,在家庭生活中能有效实践,最低限度不至于观点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效。

三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校也好,老师也好,家庭也好,所有的教育,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吸收才能体现出效果。所以,要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的环境,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主要原因还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在目前无法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的前提下,学校教育需要作更多的探索,需要作更深的教研,需要组织更多的活动,来全方位体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博大精深和无穷趣味,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地汲取人文营养,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工程,更是一个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大改革。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④”不单哲学如此,这是人文学科普通的道理,人文是直击心灵的学科,人文素养的培育则是灵魂塑造的必由之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为之努力奋斗,从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造就必要的栋梁之才。

注释及参考书目:

①《国学基本教材》(叶匡政主编,新华出版社)

②《泛论中国文化》(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论语》(先进第十一)

   ④《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