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让学生“乐学善学”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让学生“乐学善学”

                              ——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

  马鞍山一中   李启群

  要: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作为基层学校,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学生评价制度和实行“讲学稿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两项改革举措来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进而为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创造条件。

关键词: 学生  核心素养  乐学善学 

  文:

20169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可以说,每个基本要点都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它在学校里落地生根?

在仔细研究了核心素养内容之后,笔者认为,在十八个基本要点中,最为关键的是“学会学习”中的“乐学善学”,即学生愿意和喜欢学习、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关键。试想,一个没有任何学习动力和也不掌握学习方法的学生,又怎能奢谈对其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呢?可以说,谁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善学”,谁就抓住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就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由老师和家长推着向前走。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核心素养就只能是悬在半空,无法落地生根。因此,对于基层学校来说,落实核心素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围绕这一话题,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信和快乐,喜欢学校、热爱学习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普遍厌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选拔,学校、教师、家长总是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不仅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扼杀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于学校的喜爱。

为了让我校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和在学校生活的快乐,让他们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我们决定改变以往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片面做法,在全校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其评价内容涉及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和维度,努力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重点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制度。

(一)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酸、甜、苦、辣,感受成长的快乐。

为了防止《学生成长记录袋》重新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我们进一步明确:评价为学生成长服务,学生成长的现实优先于评价结果的呈现。为此,我们作出规定:成长记录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其内容是学生的作品。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维度,我们设计了每个学期的成长记录表,其中内容有兴趣爱好、学期目标、自我评价、家长寄语、班主任评价等栏目。要求学生分学期认真收集自己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奖励证书、甚至是自己认为对成长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成长记录袋平时由班主任保管,每个学期定期交由学生填写、充实,在期末集中展示一次,期末可由学生带回家交由父母审阅、并写上寄语。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取得各种证书或奖励的机会,我们相应地建立了一整套针对学生个人的评先评优制度,设立了诸如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学习进步奖、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队员、优秀志愿者、优秀劳动者、优秀卫生员、优秀师德师风监督员、优秀眼保操检查员、优秀运动员、优秀广播员、优秀内务(学生宿舍)员、优秀寄宿生、优秀寝室长、优秀小组长、各类校园之星(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等一大批各种各样的奖励名称,凡是被评为优秀者或经过学校认定的同学,均可获得学校颁发的获奖证书和专门定制的奖励本。

到了初三毕业时,《学生成长记录袋》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评选优秀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在初三毕业典礼上,学校将《学生成长记录袋》返还给每一位同学作为毕业纪念品保存。

对于我校的每一位同学来说,《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他们初中三年学习生活最客观和全面的记录,其内容涵盖了每一位同学在学校生活三年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每一位学生,只要愿意努力,都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某个方面找到自信和定位,因此,不仅每个学生十分重视,家长也很关注和支持。可以说,我们实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最为恰当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找到了自信和快乐。

(二)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制度

为了与《学生成长记录袋》相配套,我校将原来的每个学期末的《学生成绩报告单》改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的内容涵盖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和维度)。这一方面评价的主体除了班主任以外,还增加了学生自评和科任教师评价。这样就更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平时在学校各人方面的表现。第二个方面是学业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一项由科任教师提供,其评价内容不仅包含平时的考试情况,而且更为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也就是说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要平时认真努力,也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和高分,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也可能只能得到一般的评价和分值)。另外,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中还增加了“家长寄语”一栏,请家长对孩子上个学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进行鉴定,并对孩子提出下个学期的努力方向。

《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较好地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意图和价值,改变了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的不当做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也在成长中找到了自信,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不再是枯燥、孤独的旅行,让每一个人都学会学习

经历了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洗礼,现在多数学校的课堂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客观地说,为了应付考试,灌输式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真正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学会学习的课堂并不是很多,可以说,学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不会学),也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活动。

那么,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中,对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有一个精辟的论述,即“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来展开的。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学习,最终达到“善学”的理想状态,2014年秋季起我校开始推行“讲学稿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应该说“讲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整体,两者相互依存,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

(一)讲学稿

讲学稿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学科探究活动的文本,是我们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出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共用的“剧本”。讲学稿是事先由教师合作编制而成的,每一篇讲学稿从编制,到发到学生手中,至少要经过以下三道程序:先是由主备人独立完成初稿,然后交给备课组长审核,再由备课组长召集全组教师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印刷。在讲学稿发到学生手中后,每位科任教师仍然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讲学稿的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在拿到讲学稿后要在课前完成预习和自学任务、记下疑难与困惑。课前交给教师批改或抽改,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觉情况,便 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进程。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同学们先在同一小组内进行相互合作,交流、研讨,尝试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拔。以小组内学生的充分学习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讨论和比赛,以形成浓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

讲学稿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关注学生的学,并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运用讲学稿教学的课堂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的良好习惯大有裨益,最终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借鉴外地的经验,我校从201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在起始年级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小组具有两项职能:一是促进文化课学习,二是强化德育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将原来单纯的学科“教学”,改变为学科“教育”,将学生由原来的一个个学习“个体”变成为属于一个个小的“群体”的成员。当学生置身于学习小组之中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在学习的道路上真正地遇到了“同学(共同学习的人)”,他开始有了帮手,也开始对同伴负有责任,置身于同伴的监督之下,在与同伴的共同学习中,逐渐从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转变为置身于群体中的社会意义上的人。

1、小组建设

1)建组:每个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均衡地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六至七人,设行政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其他组员均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负责小组内的各项具体事务,且职责明确。

2)小组文化建设:为了强化学生对小组的认同,每个小组均进行相应的文化建设,如起组名、设计组徽、确定组歌、出小组墙报等。

3)为了强化学生合作意识,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始,学校规定各班每月、每学期、每学年均根据考核评价标准评选出优胜小组,并进行根据不同的层级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如月优胜小组在班级表彰、学期和学年优胜小组在学校表彰。

2、开展活动,让小组绽放出教育的力量

 (1)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前,学生自行完成“讲学稿”自主学习内容,小组成员间可以相互监督、检查完成情况,如遇到困难,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首先,各小组展示课前的学习成果;其次,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第三,在课堂学习效果检测阶段,展开小组间的竞赛活动。教师则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评价、现场评分并记录在案,作为评选优胜小组的依据之一。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交流互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2)德育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因而德育活动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日常的行为规范外,还有吃饭、住宿、晚自习等多个方面活动形式和内容。为了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德育中的作用,我校制定了一整套的考核办法,将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各项活动均纳入其中,每一项考核均以小组为单位,如卫生、礼仪、纪律、安全、就餐、就寝等等,并进行量化评分,每周公布一次。其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小组的依据之一。

总之,通过上述两项举措,我们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但由于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所限,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希望各位同行、专家赐教。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日),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