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以核心素养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以核心素养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马鞍山市第十一中学     张 超 

[  ]在校园营造出安全的氛围,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发挥对师生行为的指导、规范作用,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促进形成民主和谐的师师关系和师生关系。以其为载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园安全文化  策略  安全观

国家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共九个方面,其身心健康之珍爱生命是重中之重,充分体现安全第一。

而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校园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决定千家万户幸福和安宁。那么,在学校中形成培养师生时刻注意安全的意识、人人掌握安全技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障生命安全。

一、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认识

校园安全文化就是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成员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有关安全问题认识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在安全教学、活动、安全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保证师生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安全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

学校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保护师生安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营造出安全的氛围,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班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就是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代表学校价值观和包括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师生意愿的、反映学校整体目标和方向,具有推动学校发展的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是对学校形象以及学校师生形象的一种精神倡导。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安全文化把师生的人身安全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本身就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在校园的安全设施、安全制度和活动中处处彰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2.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氛围,有利于发挥对师生行为的指导、规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会对所有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尤其是把“安全意识”作为一种意愿和群体意识、学校整体目标时,随时指导和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全体师生在校园自觉遵守安全制度,杜绝事故苗头,注意防范时,无疑是对学校的安全最有效的保障。校园安全文化的确立实际上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学生的安全。

3.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师师关系和师生关系。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学校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了校园人对安全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师生共同的合理的正当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和激励力量。能够激发师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感。在形成共同目标之中,学校需要发扬决策民主,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和谐师师、师生关系形成。且安全本身体现了对师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这种关爱无疑是良好、和谐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的促进剂。

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策略

安全文化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特殊的校园文化。校园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应从物质设施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考虑。

1.重视校园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检查,尤其重视这些设施的安全细节。

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校舍、场所及其他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与学生的安全息息相关,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关于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有明确规定。法律的规定主要是通过强化学校的责任来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以学校重视学校教育、生活设施的安全,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彰显“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

而校园教育、生活设施的安全性往往在于细节。为此学校教育、生活设施的建设时要注意安全细节,如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房屋、楼梯其他设施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一道细小的裂缝;注意了解卫生状况;经常检查楼梯灯、路灯和应急灯,发现坏了及时更换,该亮时及时使这些灯亮起来,这样才可以防微杜渐,防止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2.充分发挥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广播站的宣传教育作用,营造安全教育氛围。

利用学校墙报、黑板报、橱窗、标语牌、广播站,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出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一经形成,其理念、准则等精神因素会成为一种意识和氛围弥漫于学校之中,渗透到师生的一切活动中去。人们时时会感到它的作用和约束力,实践证明这种力量比制度的硬约束往往更有力。

3.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制度文化。

秩序和规矩是保证安全所不可缺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用制度来约束,可以使师生们的行为远离危险。

制度要立足于预防,在制度建立之前要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应对机制,包括预警危机,进行预防危机发生的活动;学校的危机管理包含隐患排查、制定策略、监控策略实施、追踪调查;全面考虑威胁学生安全校舍、消防、交通、饮食、传染病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秩序不安全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建立如安全应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门卫制度、卫生制度、消防制度、实验室制度、晨检制度、上课点名制度等制度。在制度规定中还要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并把各项制度贴在各种场所中,以便相关人员注意对照实施。

制度建立后,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估,要对相关责任进行考核,这样可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4.安全教育活动有计划、成系统,形成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安全文化的形成必须要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同时安全文化又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教育活动必须严格计划、精心组织,活动不仅要多种形式,并且要根据学校安全情况选择教育内容编排成系列,使学校师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全方位的受到教育,避免安全教育内容的遗漏。

学校应为活动提供各种平台,如每学期有“校园安全周”,安全讲座,不定期的交通安全展,还有定期的“安全教育黑板报”、“安全主题班(队)会”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把学校计划中的安全教育内容落实到师生的实际生活中去。

5.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组织师生学习相关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可以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安全意识。

学校在校园中组织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好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师生的问题进行疏导、干预,把师生存在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悲剧的发生。

6.发扬管理民主、教育民主,调动师生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同的安全观。

校园文化的群体性目标特点显示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必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自愿地参与。他们自觉地参与不仅能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还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为学校的安全工作献计献策,推动学校安全文化上更高层次,同时师生参与活动也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加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形成共同安全价值观。实践中让师生设计安全教育活动,或设计安全标语、公共场地警示语以及向学校提安全建议等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并非一个学校所能独立为之,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协作。而家庭与学校安全工作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一是对安全教育工作实行群防群治。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家长认真督促检查子女的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从校内做到校外。

二是定期联系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家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节假日致家长一封信,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醒家长注意对子女的安全教育,以保证子女在假期中的安全。

 “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是一个良性的过程,平安是保障,健康是纽带,文明是基石,和谐是目标。只有让安全工作深入人心,让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才能用双手托起孩子们的明天、托起孩子们的希望,让平安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永贤  关于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10

[2]赵有军,张敏敏  构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校园安全管理.教学与管理,

20102

[3]唐毅兵  为孩子的安全构筑起坚固的安全墙.中国德育杂志,20104

[4]黄德明  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安全问题研究[J].中小学校长,

20114-5

[5]李秋菊,徐敏,侯文  我国中小学安全问题的思考[J].安全,201412

[6]阂容,罗嘉文  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

[7]钟启泉,崔允激,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