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以课程设计为抓手,促进中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以课程设计为抓手,促进中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以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课程设计为例

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    吴银乐

【摘要】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是育人目标在不同教育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核心素养”是行为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养成依托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更要能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围绕“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我们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从四个方面设计我们的课程,以促进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核心素养    养成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为此国家“课程目标”也在变化。

70年代开始强调“双基”,到2001年的“三维目标”,到2014年提出“核心素养”,体现出的是我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念上的转变。“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整体,只不过是育人目标在不同教育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罢了。

一、什么是“素养”

“素养”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行为主体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自身掌握的各项技能和行为处事的态度),以满足解决复杂问题时具备的能力。“素养”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行为主体解决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及与社会的融合度。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行为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不是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也不是指能能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行为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能力,外加他(她)在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C:\DOCUME~1\user\LOCALS~1\Temp\ksohtml\wps511.tmp.jpg

三、以丰富的课程设计,促进核心素养养成

核心素养的养成依托的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更要能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围绕“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设计出美育课程、文化课程和拓展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美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德育渗透;文化课程教学,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拓展类课程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一)美育课程促进德育渗透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课程表中虽然安排有“音乐”“美术”狭义的美育课程,但是为了升学率,这些课程只能靠边站。为了能更很好地落实中央关于“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重视美育课程地位,优化美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实验学校从几个方面做起,重视并优化了美育课程。

1.校长理念的更新。

学期伊始,二中实验学校校长室都要召开“音美”教师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美育课程教学方向,强调美育课程影响的将是学生的终身幸福,所以从严督促专业课老师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自己的课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课上唱起来、画起来。

2.教师观念的转变。

美育课程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音美”老师要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音乐、美术老师不仅要让学生能感受一幅作品的美,更要让学生将美好的作品和自己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所以“音美”老师要转变课程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不要以为自己所教科目可有可无。

二中实验学校的美育老师们深知美育课程功能的重要性。音乐课不仅让学生唱起来,更能让学生聆听民族的世界的音乐家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美术课不仅是简单的画画,更是要能赏析点、线、面、色彩等勾勒出来的构图之巧、色彩搭配之美。

这样的美育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更能让学生知晓中国人和外国人、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别,从而让他们产生并拥有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文化课程“以问题为中心”养成问题解决能力

这里的文化课程指的就是参加考试的课程,我们要求老师“以问题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课程中巧妙点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且通过某些争议问题的设计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的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指教师拿到新文本、新知识点后,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班级学生学习接受能力情况,对新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将新内容的相关学习点串联起来。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设计的前提——学情分析

①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②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同类型。

人有六感(或七感),每一种感官对大自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有视觉型学习者(喜欢观看)、听觉型学习者(善于聆听)、触觉型学习者(善于动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涵盖不同的学习者类型。

2)问题设计的关键——新内容重构

教材只是传授某一知识的样本,是教材又是编写者对教师的一种期待。所以教师面对新内容时,须围绕教学大纲、单元教学目标等,调动自身知识储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诵读、讨论、演示、操作等)来重新建构新内容,将新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设计在不同的问题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问题设计培养的是学生不同方面的素养。

3)问题设计的重点——设计优质问题

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每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完成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

    生成性问题要具有发散性:这一类问题的思考方向应该是不定的,可以朝不同的拓展,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参与问题解决

我们要求老师抛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简单一点的15秒思考时间,难一点的要留2-3分钟;指定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答得不对或答得不全就横加干预,教师不说,等待这个学生调整、补充或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等到所有学生都对这个问题没有补充的时候,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问题的答案;针对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们所说的内容进行修正,在“综合”“评价”等方面要求教师要发挥价值观引导作用。

3.师生共同生成新问题

一节课能不能生成新问题,这决定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强弱,为此我们引导老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否定

“否定”指的是对新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否定,思考“否定”后将会怎么样,模式为“如果当时的某个条件不满足或者环境有所改变等,结果或结局将会怎样”。

2)衍射

当波在行进过程中通过一个孔后,就会形成环行波继续前行。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完成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我们开展后期学习的一个“孔”,通过这个“孔”,我们的学习就打开了一个通道,通道那边空间无限,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找到这个“孔”,穿过这个“孔”,去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拓展类课程扩大学习视野

1.以活动类课程锻炼合作交往能力

二中实验学校的“活动课”强调“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生成技能”。这样的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课程。

在每周二下午的第四节课,我们在初一年级开设一下活动课程:

1.球类班:男女子篮球班、足球初级班、足球提高班、乒乓球班。

2.艺术班:健美操班、素描班、漫画班、鼓乐班、器乐班、象棋班。

3.综合类:生物组的月季园养护班、化学组的生活中的化学班、信息组的计算机编程班等。

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学习就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了,所以学生把星期二称之为“快乐星期二”。这些活动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更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2.国学课程唤醒民族自信

     二中实验学校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的要求,自2016年秋季开设《孙子兵法》《古文观止》两本国学读本,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效果很好。这样的国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的聪明才智,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增添了一种民族自信,还为“立德树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外教课程让学生触碰世界脉搏

2015年起,我校引入外教口语课程,这不仅让学生的英语口语得以提升,更能让学生从外教身上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去触碰世界脉搏。

    二中实验人一直坚持这样的课程设计,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办学品味,从而更好地“立德树人”,更好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服务!

参考文献:

《优质提问教学法》美•Jackie  Acree  Walsh, Beth  Dankert Sattes  刘彦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