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让古典诗歌教学“旧貌换新颜”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让古典诗歌教学“旧貌换新颜”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彭家芳

摘要:

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本文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古典诗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让古典诗歌的教学旧貌换新颜。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正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期待相去甚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词更是“深恶痛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在古典诗词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古典诗词的阅读量小。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在看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由于作业量大,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古典诗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二、古典诗词的内容难以理解。

古典诗词的内容与我们这个时代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理解。如《关雎》和《蒹葭》,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涩难懂,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离我们的时代非常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诗,但对于《诗经》,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更不要说认真学习了。

三、死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热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埋头苦记,学生缺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有的老师干脆将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怎能让学生喜欢上古典歌词课呢?

四、用“为考试而学”的心态来学古典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用这样的心态来学古典诗词很难学好。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古典诗词呢?这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考题。和许多语文老师一样“无奈”之后,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认为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寻找一些有效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和策略。

走近诗人,了解背景,增强学生学古典诗词的兴趣。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走近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时,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笔者问学生:“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武陵春》这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前期和后期作品风格有何不同?” 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武陵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

      二、反复吟诵,再造想象,加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的体验。

      诗歌句式整齐、节奏性强,便于诵读,而从诵读中又能“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所以,要让学生懂得诗词中之理、体会诗词中之情,首先必得让学生纵情诵读,以心领神会,情意皆通。另外,朗读诗词也应借助想象,唤醒相应的生活和感情体验,在头脑中形成和诗词相应的场景,去感受其中的意味,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内在蕴含以及诗人深沉的思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读懂节奏,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时,笔者指导学生按照轻重音和节奏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我根据律诗的平仄规律指导学生吟唱,优美的节奏和动听的旋律,深深地打动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在反复吟诵的同时,指导学生想象:年老多病的诗人孤身一人吃力地摇着一只破败的小舟在洞庭湖上飘荡,登上仰慕已久的岳阳楼,站在高高的岳阳楼上极目远眺,浩淼的湖面,波浪壮阔,气势非凡。想到亲朋好友不在身边,自己无依无靠倍感孤独寂寞,再想到北方战事频繁,诗人内心更加酸楚,不禁靠着岳阳楼的栏杆老泪纵横。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中的再造想像,来感悟诗人忧国悲己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象,感悟意境,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而“残月”则更多的是别离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钩”,钩起的便是深深的离愁。类似的还有“柳”象征了送别,“落日”象征的思乡之情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如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时,笔者指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的意象,然后展示相关的诗词。让学生明确:“舟”表现的是一种漂泊之感。在这样的“舟”的氛围和情境中,学生就能很快理解《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意境,理解晚年杜甫四处漂泊无依的惆怅。

四、情境描写,重现意境,唤起学生与古典诗词作者的情感共鸣。

      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笔者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十八句诗原本只有126个字,但在我的学生的笔下,却化成了一千字左右的文字。塞北的奇寒奇景,壮阔的瀚海风光,边塞将士为国戍边的雄心壮志,朋友远行的依依不舍,无一不历历在目。在这种方式的意境重现后,无论是背诵还是对诗的内涵理解,学生都驾轻就熟了。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是诗人心灵的歌唱,我们唯有用心去教学,方能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品出诗的意境之美,让诗歌教学的旧貌换成新颜。笔者希望并且相信,在学生的人生里,总有那么一些永不遗忘的诗篇,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总有那么些诗歌的馨香!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