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在课堂提问中发展教师教学素养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在课堂提问中发展教师教学素养

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   陈广兰  

内容摘要:

灵光闪现的课堂,犹如美妙的音符,吸引师生享受其间的乐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提问的方式是否科学有趣。教师的魅力和水准也在别具匠心的提问中表现,提问这种看似平常的语文教学素养,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领域。

关键词

语文教学素养   提问的方式   产生问题   思维深度

正文:

“素养”是一个大家似乎都有概念,然而又说不很清楚的东西,有点类似“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中“修养”的说法。我以为语文素养,大的方向来说,是一个人对大语文的喜爱,不专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力。当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很有必要思考,诸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如何把自己对语文的喜爱与领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等一类的实际问题。

当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的首要语文素养是在教学中如何高效地以问题引领课堂。下面,我针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产生如下思考。

正如余映潮先生在《致语文教师》一书中所言:没有不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可见,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

那么,课堂上怎样的提问才是科学的、必要的呢?我的思考如下:

首先,老师提的问题要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思考。

审慎地说:课堂,也是艺术。艺术,讲究的是精益求精,是完美无瑕。虽然这是理想境界,作为雕琢人、塑造者,是应该追求这个境界的。有追求有期待的事情,才能做的更好。无效的、随意的提问随时可见,国家级示范课和市里的公开课都能见到。其实,提问的随意和不够有效,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文本把握不准确、研读不深入导致的。

 因此,要想提出的问题是足以引起学生思考的,一节课的授课过程要胸有成竹,课堂流程要在头脑中清晰,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不只是研读透彻文本,还要对教学流程十分熟悉,每个提问领会在心里,做到:面上有大观、点上有细节。

其次,老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产生问题。

著名教育家、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认为:“什么叫学问,就是怎么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懂得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一语中的,十分准确地道出了科学的提问的主要特征。上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那个和这个有什么关系?”做教育的,应该都还记得那个“还有疑问吗?”的经典故事:据说,外国一个教育考察团到中国的学校交流参观,随堂听了一节语文课,一节课师生互动的很是热烈,最后老师问:这节课就要上完了,请问大家还有问题吗?一片静寂,显然这是一个多余而形式的问题,因为所有在座的学生都知道课文精彩地上完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师生齐乐地为这样一节精彩和热烈的公开课鼓掌。在课后交流会上,外国代表团一句很是谦恭不成意见的问题,震惊了大家的耳膜:课文上完,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吗?

是呀,课堂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的吗?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会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吗?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做这样的事情:一个问题按照预设解决了,不妨再问一句,“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对于这句话,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性地多追问几次,也许问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也许问出了学生爱质疑的精神。

第三,提问要能吸引学生进入到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中去。

我们反对课堂上的大量提问,反对内容过浅、一眼明了的问题,我们要力争在课堂上提出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如在教学《荷叶 母亲》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莲、荷叶、我、母亲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可以称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对于这个“关系”的判断表面上看很简单,其实它背后是对文章深入的多层次的思考,可能包含了这样多层思考:①红莲在风雨中的情态是怎样的?②文中赋予“荷叶”以怎样的品质?③“我”在文中心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分解和思考是有理有据地回答“关系”一问的基础。

对于这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后续追问的形式来达成。不管怎样,老师的提问是那么的一阵见血、瞄准一篇文章的核心,这样的课堂是整饬的,是明确的。

第四,提问要新颖有趣。

在这里,我对“新颖有趣”的解读是:新颖,是与众不同;有趣,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必须尽量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如《孔乙己》是一篇中学语文重点篇目,其主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但是其深刻的主题(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一定程度上也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的。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觉得新颖有趣,有切实解决了主题界定的问题呢?经过思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帮助领悟《孔乙己》一文主题的问题:我说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的小丑(丑化自己,娱乐大家),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事实证明,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不管是支持和否定,都需要联系文中孔乙己形象塑造和时代背景,来分析造成其结局的原因。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同时同学们的思考是深入的。“小丑”一词是同学们并不陌生的,也是引起他们不同思考的。

第五,明确一类问题。

对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现代文仅有三种: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细想一下,这三种文体内部有太多的相似,即所谓的“换汤不换药”,那么,问题当然也可以通用。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对于记叙文,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记叙了有关人物的几件事?)这样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进行读文章、理思路、语言概括等学习活动,完成这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这类文章你去过已经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又如,议论文,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类问题具有通用性。

仅仅一个“提问”就蕴含了多个语文教学素养层面的理解,足见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提问是课堂讲学的重要手段,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还有太多的教师教学素养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实践、去总结,正如余映潮先生在《致语文教师》一书第一章“成长智慧”所言: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付出与收获永远成正比,一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条路上,我将脚踏实地地从一问、一答的揣摩、斟酌开始,努力发现更多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与学生共进步发展语文素养。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