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浅议中学生校园暴力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浅议中学生校园暴力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博望初中  李腊兵

摘要    校园,在人们心里本是一方净土,是学习的圣地,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是孕育人类未来的摇篮,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芳草地。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校园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为什么校园暴力会如此频发?作为从事教育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呢?又该怎样去预防和解决呢?……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中学生校园暴力给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都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简单从中学生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应对策略等几方面阐述中学生校园暴力问题,面对校园暴力,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区解决。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关键词    中学生  校园暴力  表现形式   产生原因   应对策略

校园,在人们心里本是一方净土,是学习的圣地,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是孕育人类未来的摇篮,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芳草地。但是,近年来,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乃至网络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让众人触目惊心,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2015年2月7日凌晨,一段长达2分43秒的视频在朋友圈、微博迅速流转。视频中,一名初二女生被同学轮扇耳光,只因上初三的男友疑其劈腿。男友为发泄心中不快,找同学报复,结果女生被同学轮扇耳光。女生被同学轮扇耳光视频随后被上传至网络,短短2分钟内女生共被扇了57记耳光。2017年4月5日,一段“东临清某中学学生宿舍内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显示多名学生对一名疑似穿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校服的男生呵斥殴打、踢踹、扇耳光,被打男生的衣服上布满脚印和污渍。据统计,2015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达到60多起,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某媒体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大家在痛心之余都在思考,中学生正值花样年龄,是祖国的花骨朵、接班人,本该纯真善良的青少年为何变得如此暴戾、血腥和残忍,令人惊愕的校园暴力事件何时才能休止?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寄托着每一个家庭的梦想。中学生校园暴力的产生跟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息息相关,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需要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解决中学生校园暴力问题。本人从事初中教学工作以二十余载,学校管理也有近十年,也亲眼目睹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静心下来,谈谈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一些认识。

一、 中学生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中学生校园暴力应该是在中学校园内或周围,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邀请的社会青年之间发生的对学生身体或心理造成威胁、伤害、死亡等的故意攻击性的行为。以前我们上学时,同学间偶尔冲突,动手打一架吵一架就完了,可是现在的一些孩子动刀子、扒衣服、性侵,邀请社会不良青年参与,甚至是全家上阵大打出手。校园暴力呈现出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等特点,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打架斗殴。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情绪暴躁易激动,遇到问题不够冷静,自制力较差。当和同学产生矛盾时,容易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有时候可能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这是中学生校园暴力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二)恃强凌弱。某些中学生仗着自己家里有权优势或自己人高马大等欺负比自己弱小不如自己的同学,如传说中的校霸。这种行为在校园里屡见不鲜。

(三)敲诈勒索。这是中小学校园中常见的由强的向弱的、高年级向低年级进行的所要财物的行为。如我们听说的“收保护费”。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日趋严重,给受害者的在校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有些胆小的学生不敢告诉家长并且惧怕去学校。

(四)失手杀人。这种行为在校园中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它是学生之间暴力最严重的行为。虽然它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其影响相当的恶劣。

(五)心理暴力。最近几年,心理暴力在学生中出现的愈加频繁。包括对他人的嘲弄、谩骂、讥讽、歧视、侮辱等使让人感到丢脸,自尊受损的的行为。比如我们常见的有钱的学生歧视家庭贫困的学生,城市的学生歧视农村的学生有研究表明,心理的伤害有时比身体的伤害带给人的痛苦更大更难以承受。

(六)性暴力。与打架斗殴、恃强凌弱等相比,性暴力的比率不是太高。性暴力包括性骚扰、性侵犯和性伤害,是学生一方或几方通过强迫手段迫使另一方与其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性行为。这种暴力行为对学生及家庭伤害很大,并且对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影响也不好。

(七)教师体罚。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也是校园暴力常见的行为,但随着教育法规的出台,教师法规意识的增强和师德修养的提升,更多的教师对学生通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和真诚去感化学生,体罚学生也在逐步消失。

中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它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社会和谐稳定。任何一件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无论时间长短,情节轻重都会对受害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会使受害者的身心受到伤害。同时,受危害的不仅仅是受害者,施暴者同时也受到了伤害。施暴者在施暴的过程中也可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因为有的被欺负者也会反抗,而这种反抗是不可预知后果的。施暴者的心灵会随着这种暴力事件的升级延续而逐渐扭曲,行为会更加为所欲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学生之间发生暴力势必会对校园正常的教学活动、校园生活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校园暴力既然有那么多的危害,为什么这种现象一直会存在在校园中呢?

二、 中学生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校园暴力的产生跟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息息相关。

(一)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指性别、人格倾向、行为问题与行为困扰、对暴力的态度与信念、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等。首先,校园暴力施暴者通常持有无目标、无希望的人生态度,性格上较冲动、自我控制力差,缺乏合群性与自主性,过于敏感而主观性强,但又自卑、消极,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落而且行为习惯差,同学之间关系差,自我反省能力不够,而父母对他的管教态度以放任最多,亲子关系不佳,对父母排斥。其次,校园暴力受害者多半孱弱,施暴者可以从暴行中转移自己的挫折或补偿,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有受害者特征与施暴者相似,均暴躁、难以自制,遂意引发两者之暴力冲突;同时,学习成绩好,家庭富有,深得老师、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仰慕的学生,因其条件好而刺激了施暴者的自卑感,引起施暴者对其施加暴行。再次,校园暴力被害者的教师通常有这几种,一是严苛性的教师,其特征为刻板无通融性、唠叨、琐碎、喜欢挑毛病,对犯小错的学生亦不放过,惩戒方式过于严苛,令学生难以接受;二是歧视性的教师,对条件不佳的学生加以冷嘲热讽,造成学生自尊丧失,而有严重的自卑感与仇视态度;三是过度放纵学生、或是过度体罚学生等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但师生关系不佳的教师。

(二)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行为以及家庭周边环境等。家庭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及行为养成的最重要的基本单位。首先,现在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父母对孩子可能会比较偏爱,有时候会不太重视孩子身上的小毛病,“一俊遮百丑”,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往往不是息事宁人,而是主动挑起事端,扩大事态,以拳头,刀棒作为解决矛盾唯一的途径。有的家庭父母可能比较专制,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对孩子采取“棍棒式”的教育,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动不动就斥责、打骂,这种教育方式格外粗暴,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人格。并且暴力教育长此以往的话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一旦出现问题,学生可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还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完全的放任自流,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推给学校,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受控制不服管教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温暖和谐的家庭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不和谐不温暖的家庭带给孩子的只能是冷漠不幸福。一个生活在幸福和谐家庭中的孩子,他的身心发展也是健康积极的。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有的家庭由于夫妻关系不和、冲突、离异等,家中时常充满争吵、辱骂甚至是暴力的氛围,在这种家庭中,子女常常聆听、目睹暴力行为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承受者,他们会错误地认为,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果将暴力方法应用在于同学的交往上,就易产生校园暴力。人都是需要关爱的,家庭之爱是给孩子确立权威道德的首发地。没有家庭之爱,孩子就会失去安全感,在一生中充满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就会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再次,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的行为不端,易使孩子沾染不良习性。有些家长夫妻关系不和睦,邻里关系不佳,缺少道德修养,动辄为小事拳脚相加,习惯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心里形成一种认知上的错误,认为这些暴力方式都是合理的,进而在自己平时的校园生活在使用。

(三)学校因素。学校因素是指学校中应试教育的风气、升学主义的压力、对学生违纪事件的简单处理和行政处罚、教师对学生的歧视与体罚等。首先,学习困扰是暴力行为学生的挫折来源。在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优胜劣败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受到冷落、嘲笑或惩罚,使得学生排斥上学,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学习其不良行为,使自己也最终成为不良少年。其次,学校功利主义教育盛行。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抓成绩,不抓素质。教育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这样并不适合学生的人格塑造。当前“唯分数论”功利主义盛行,一些学校一昧追究高分数,却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处世、关爱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等人格的培养,更谈不上根据中学生特点对其进行行为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阵地长期空虚,致使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乘隙而入。加上应试教育使一些“差生”不被重视甚至受歧视,在感情的冲动下,心里积蓄的情绪容易借暴力渠道发泄。学校教育理念的错位,重视分数忽视德育。学生在缺乏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并没有形成生命尊严的意识,动辄采取暴力的方式处理学生间细微的矛盾。再次,师生冲突将暴力行为学生推离校园。教师所加的体罚、排斥或者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甚至贴上标签污名等,都使得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不受欢迎的、没用的、没救的。逃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差和师生关系不好的综合表现,往往这些逃学的学生将成为暴力少年。最后,学校的惩戒机制不健全以及校风校纪松散。学校治理不善,校风学风日渐松散在中学是常见的问题。校风校纪松散,使得学生日常性行为随意,不受管束。这就造成了学生早恋、吸烟喝酒、学校秩序混乱等糟糕的现象,进而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而有些

在中学生之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升级已经成为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违纪违规了,而是实实在在地触犯了法律,构成犯罪。而学校迫于各方的压力,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对暴力事件的处理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警告或说服教育,施暴者既没有被法律所震慑,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势必会纵容施暴者。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社区环境的影响、朋辈影响、媒体的大肆渲染对中学生模仿性暴力行为的影响以及由电视、广播、网络等构成的虚拟世界对学生世界观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大众传媒是影响校园暴力的两大社会因素。社会风气较重功利和享乐,而轻伦理道德、造成社会脱序与迷乱,青少年面对此社会环境,往往得到负面暗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于不知不觉中模仿暴力行为,易生暴力事件。社会上暴力思想泛滥,一些影视作品都在宣扬暴力,不讲理只讲拳脚,中学生追捧的明星歌星在很多电视电影中扮演了具有暴力倾向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他们就是以为暴力和强权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世界观中的暴力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影视作品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当下很多“致青春”的电影,似乎都是不暴力无青春,像在高中生群体中很红的《匆匆那年》里,有打群架的,有位男生争风吃醋打架的;又如前段时间广受中学生追捧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里的男主角是一个帅痞校霸,经常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这些其实都会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他们的青春可以打架,我为什么不可以呢?更有甚者,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充满着血腥和暴力,很多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用虚拟世界游戏中的血腥和暴力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 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应对策略

(一)学生自身方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中学生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中学生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价值其次,加强自身修养,克服自身弱点。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情绪易激动,自控力差等,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都是能够克服的。和同学之间处好关系,学会尊重同学的生命,学会关爱同学,学会忍耐,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中学生。

再次,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有助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从源头上预防中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大多数父母只是关注于孩子身体生长发育发面的健康成长,而忽视了其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智力的发展,对孩子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好习惯的养成、优秀品德的形成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榜样;平等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学会鼓励,适当的挫折教育; 感受关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要注重孩子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孩子学会爱与奉献,学会感恩,学会与别人相处。

(三)学校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及法制教育。德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强德育建设,体现时代要求,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他们以正确的道德观念调节自己的需要和行动,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同时,青少年正处在心理、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转型时期,缺乏判断力,情绪易失控。学校应开展生动的法制教育,让每个青少年都知晓哪些行为是属于违法犯罪的,更要结合具体案例让他们知道违法犯罪后会受到严厉惩处,时刻绷紧法制这根弦,做到懂法、守法。二是倾力打造书香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大力倡导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通过好的作品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提高。同时,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诸如各种体育比赛、书法美术展览、文艺汇演以及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高雅的艺术爱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抵制低级乏味的不良嗜好;充实的活动、紧张的比赛可以焕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尤其是可以给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三是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疾病,更有甚者会导致心理扭曲、畸形。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应是神秘的空中花园,而应当成为学生温馨的心灵港湾,吸引他们走进来敞开心扉倾诉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心理咨询教师要走进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开启他们闭塞的心灵,以使之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四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杜绝讽刺、挖苦、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更应当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五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学校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并经常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情况。通过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良倾向或苗头,及时化解,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还应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如,在相关单位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借助有关部门的力量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以确保校园安全;聘请有关人士为法制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当然,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康的校园周边环境,完善的法律惩戒,健全的法律体系,本着以预防校园暴力发生为主、综合治理、对学生保护与发展的原则,有效遏制校园暴力,切实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不要让“校园暴力”污染了学校这片圣地,还校园这一片“祥和”的净土。

       

1. 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

2. 宋雁慧,中学校园暴力及其防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汪琪,中学生校园暴力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10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