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和县善厚初中  曹春山

摘要:一直以来,历史尤其是初中历史都被冠以“副科”之名,很多学校不甚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也比较轻视。历史课的学习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一个定式,那就是背背人物、地点、事件的背景、时间、影响等等,似乎这就是历史学习的全部。其实,历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通过历史课,可以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重大事情,基本的历史常识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习中国历史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了解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学习世界历史可以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现状以及发展态势。学习历史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情趣,于是在茶余饭后,人们的谈资不再限于吃了什么、买了什么等世俗内容,可以聊一聊合纵连横、(东周)诸侯争霸,可以想象稷下学宫、庄生梦蝶……。当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历史作为基本的人文课程,在这方面理应承担重要的角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综合素养;德育;基本史实;主体性;创造性

进入21世纪,中学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它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更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需要、发展意向,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的基础。而不再是一味地只注重于学生记得多少知识、考试得了多少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生成知识;要通过历史课程的独特性,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下面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德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要学生学得好、分数高、成绩好,就足够了,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培养,这样的历史教育是狭隘的,功利的,甚至最终是失败的。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价值观方面,历史学科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美德。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德育的素材。如在学习完文天祥宁死不屈、史可法誓死抗清戚继光荡平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与舰共存亡等事例后,教师可以问: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习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史实时,教师可以设问:从玄奘、鉴真等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精神品质?进而总结道:为了心中的理想,不忘初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青少年铭记和学习;在讲到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列举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的例子,问: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激发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 

二、要强调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初中历史以基本历史事实为主,大部分内容属于常识,识记型知识较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记诵。是的,纯粹地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固定答案确实增加了学生负担,没有意义,不可取。但这并代表学生读书就不需要背诵了,相反,该背该记的知识还是应该加强记忆。特别是历史学科,其中有很多基本的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如果不能形成记忆,就等于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的“运用”、“发挥”?很多人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问你“战国七雄有哪些”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基础的,这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不冲突。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教育改革作为自己偷懒的幌子而已。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基本是“满堂灌”,学生的参与度极低。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接受地位,课堂大都死气沉沉,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特征。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己主动生成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老师承担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出示一些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避免或减少给出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即使是书本上简单的知识也可以设计成各种问题让学生自学回答。比如在讲到夏、商和西周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三代发展更替的基本线索(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著名贤臣、亡国之君等)、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再让学生结合地图找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并结合材料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分封制的作用和弊端。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材料分析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将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说历史典故、历史成语故事、表演历史情景剧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胆量。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创性和发散性思维。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喜欢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考试也只能按照标准答案答题,否则一律算错。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独创性和发散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告诉学生没有标准答案,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并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一点“标新立异”的精神。相比较“一家之言、一家独大、一个声音说话”,“百家争鸣”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容易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也许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很幼稚甚至是可笑,但这都不要紧,只要他们勇敢的表达了自己,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当然,鼓励自由表达,并不代表可以随便或是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教师要明确:表达应该以史实为基础,尊重历史,所有的观点要有史实作为支撑。学生表达后,教师应该做最后的总结,分析学生表达的精彩和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形成自觉发言、敢于发言的好习惯。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