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办学的新挑战,发展的新机遇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办学的新挑战,发展的新机遇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工作

马鞍山一中   李启群

摘 要:《安徽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是与新高考、中考相配套的新政策,其主旨是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在整个社会仍然重视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实施此项工作必然会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相信,与此同时,也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关键词:新挑战 新机遇 

《安徽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是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教基〔2017〕21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马鞍山市2017级初一新生自入学起,即开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这一改革对于初中学校来说既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一、挑战,缘何而来?

㈠前后两个文件的变化

关于初中综合评价的问题,我省先后出台过两个文件,即《安徽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教基〔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前后两个文件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基本一致,但在以下三个方面却存在显著的不同:

⒈政策出台的背景不同。《指导意见》的出台是为了与2000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相配套,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但由于顶层设计不到位、具体操作设计不合理等种种原因,导致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实施办法》是在国家启动新高考改革、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安徽省启动新高考、高中招生和中考等改革的大背景下出台的新政策。此轮自上而下的高考、中考改革,有着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成体系的、上下联动的、相互配套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出台的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措施一定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⒉重视程度的不同。例如,在“组织领导”方面,《指导意见》规定“各地要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县(区)一级、学校一级分别成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领导组织与监察组织……”而《实施办法》则明确规定了此项工作由“省教育厅负责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制订统一要求”、“市、县(区)教育局负责区域内工作的统筹协调”、“学校负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再如,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与《指导意见》明显不同的是,《实施办法》引进了互联网+技术,明确规定在全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和数据对接,将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纳入考生电子档案。”

⒊结果应用的不同。《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都明确提出了“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指导意见》的规定过于原则和宽泛,并没有对各初中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利益造成太大的影响和触动,所以,虽然实施多年,也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而《实施办法》对此则明确提出了:“2020年起,试点地区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视作一个学科,分值原则上控制在满分20分,其结果以分数或以等级呈现,直接纳入普通高中招生录取。”

㈡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上述三个方面的不同,将给学校带来以下新的挑战:

⒈对现有的办学模式将产生冲击。新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前,受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狭隘认识的左右,每一所初中学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和考试压力,在这种环境下,每一所学校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相对固定的办学模式,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应试工作运转,将考试学科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为了使考试成绩最大化,各校都尽可能地增加语、数、外等主学科的课时,而压缩音、美、信息、活动课等学科的课时。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一个,即文化课考试分数。这种固有的办学模式与《实施办法》的精神实质完全相违背,如何改变现有办学模式,以尽快适应新的要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对每一所学校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⒉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是一个挑战。既然综合素质评价将被当作一门学科,其总分值占20分,并且直接计入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总分之中,这就必然会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问题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多数内容均并不能像普通的文化课考试一样,能够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更多的是靠主观的方式来进行评判。这种新的情况给我们的师资队伍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现在的中学教师多是文化课专业教师,缺乏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课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和经验,二是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还需要用不同的新标准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的标准多是由教师凭主观判断,难免会存在偏差。在目前社会总体诚信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家长和社会更多的可能会以怀疑的目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

⒊由于工作量增加而带来的困难。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以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基本是流于形式,平时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只是在每年初三毕业前,由毕业班师生凭借主观印象,集中进行一次性评价,评定出每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而根据《实施办法》的要求,今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成为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并进行评价。从班主任的层面来说,他们除了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外,还要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日常参与各类活动所获得的证明材料、给学生写相应的评语、组织学生定期上传实证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认定。这些工作必然会给学校行政管理和班主任的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二、机遇,从何谈起?

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确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改革也是促进学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健康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此轮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新高考和中考改革的配套工程,是自上而下的、有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到地方教育局,都相当重视,可以说其推进力度是空前的。对于我们基层学校来说,将是一个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借助这股改革的东风,我们可以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工作。

㈠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由平面型向立体型转变

此轮综合素质评价的精神实质能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最终起到推动素质教育的作用,关键还取决于学校的课程。学校的课程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如课程表中列出来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如学校的环境建设、文化氛围、社团活动、人际关系等。两者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场域,对所有进入这一场域的学生产生影响,只是前者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后者则主要是在情、意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于学生来两者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遗憾的是,在过去,由于为了应付考试,多数学校都只重视显性课程的建设(而且还侧重于语、数等主要考试科目,忽视音、美等非考试科目),而忽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使本来就应该是完整的、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被人为分割成一个个零散的、平面的考试或非考试学科,并且厚此薄彼。

根据《实施办法》的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共分五个维度,分别为“思想品德”、 “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且每个维度都规定了具体的评价内容和侧重点。这些内容不仅有来自于显性课程的,更多的还是来自于隐性课程。因此,下一步,学校必须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在重视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腾出一部分精力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比如在课时安排上,坚决执行省级课时数标准,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支配时间,便于开展各种课外学习活动;在空间上,鼓励学生更多的走出教室或走出校门,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等等,力争使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真正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由平面型向立体型转变。

㈡推动教师的专业能力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为了适应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需要,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教师的专业能力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因为新的任务要求教师不仅会教授本专业的文化课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社团活动、动手操作、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教师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这一群体所必备的综合素养,因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他们所学习的课程的一部分,即“教师即课程”,毕竟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或者说就是一种典型的隐性课程。现在的中学教师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除了比较熟悉自身的学科知识外,综合素养普遍缺乏,少数教师的组织能力也十分令人担忧,此种状况的存在将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势在必行。

学校可以通过四条渠道来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是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如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项目,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为成熟的案例,可以搜集起来,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培训学习,然后再进行尝试;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现场培训和观摩学习,如从高中聘请社团活动组织得好的学校教师来校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也可以派教师外出对各项活动组织得好的学习进行观摩学习;三是适当聘请校外各类专业人才来校协助相关教师组织各项活动,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和水平;四是鼓励教师组织成立各类校内活动俱乐部,开展相应的文体活动,培养教师的多种兴趣爱好。

㈢推动学生的学习时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实施办法》明确了此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共分五个维度,其内容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它涵盖了学生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到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是真正的体现了“综合”本质的评价体系。

例如,“思想品德”维度评价的内容为“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和表现。”再如,“社会实践”维度评价的内容为“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就连大家一致认可的“学业水平”维度也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只专注于考试成绩,而是涵盖了具体的学习过程,如“重点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

由此可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封闭的时空中是无法完成上述所有内容评价的,学生的学习时空必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家庭延伸、由家庭向社会延伸,最终实现由封闭型向完全开放型转变。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除了继续加强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做到以三点:一是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二是在校外,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学旅行活动以及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等活动;三是积极向家长宣传新的政策,争取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关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参与学校为此开展的相应工作,为学校的评价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