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八中   施帮达

关键词:社会实践    能力提升    学生  教师

本文摘要:社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中学综合素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但目前活动中存在内容单调、流于形式、缺乏目标、反馈滞后等问题,本文通过案列,提出了对策,要明确目标和丰富内容,学会整合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纲要》分别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对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作出了规定:“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些综合素质如何在社会实践得到体现,同时又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笔者认为我省将社会实践作为中学生综合素质五项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将来成为优秀公民的重要途径,可是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情景一:学校组织环境环保志愿者上街清除垃圾、打扫卫生、拍过照片后,活动结束了,可是元旦联欢演出后,满地垃圾。

情景二:某学生家里,孩子刚放暑假回到家,拿出学校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倡议书,跟父母商量:“想和同学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好好体验一下生活!”妈妈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把孩子的话打断了:“一年后就要中考了,哪有闲心啊,还是学习要紧!暑假班都已经给你报好了,明天就开始!”

情景三:开学前几天,某社区办公室,人头攒动。不少家长急匆匆拿着学校的活动实践表赶来,要求社区帮忙盖章:“马上综合素质测评了,孩子发的实践表需要社区证明盖章,帮帮忙!”工作人员面露难色。

据此,笔者认为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内容单调,缺乏创新  

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同,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范围还是不够广泛,活动内容仅仅局限于学雷锋做好事、爱心捐款、春游踏青几项常规性的活动上,而且诸多活动是在小学就参加过了,学生不感兴趣,活动重复,缺乏创新。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学校统一安排,或者班级组织,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缺乏学生主动创新。许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往往被框定在规定的模式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受到抑制,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流于形式,缺乏目标   

学校组织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是学校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应付某项检查而“特意”安排的,学生往往带有“走过场” “例行公事”的性质。学生往往没有任何目标,毫无准备,不知道自己为何参加这样的活动,也不知道自己怎样参加,这样的活动缺乏实效。有些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不错,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到升学压力、安全问题的影响,这些活动只是轻轻点水,很难深入持续的开展下去,有学生戏称是“轰轰烈烈开头,清清冷冷收场”。所以,发生“盖盖章,过过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反馈滞后,缺乏反思

目前,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以成果展示和调查报告为主,如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图片展等,教师的评价就是简单的ABCD等,对于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能及时表扬和肯定,面对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往往视而不见。和可见,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明显归于陈旧、滞后、单一。在评价内容上,还是以结果性的评价为主,忽视过程的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家长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缺乏客观、有效、全面的评价机制。评价的缺失让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大大减少了,也影响到了家长的社会对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

(四)重视不够,缺乏支持

一些家长由于受害者升学的影响,片面的认为花这么多时间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浪费,不如多给孩子铺导、补习文化课实惠,因而对实践活动不支持、不鼓励,甚至有的家长还明确反对,禁止孩子参加。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不理解、不支持,认为是乱折腾,瞎胡闹,对需要配合的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学校也“重智育,轻实践”,把“升学”和“成绩”作为学校的唯一工作,把大部分时间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去,导致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面对如此的困局,我们要如何打破?笔者先通过自己的一个案例来谈谈社会实践应该如何具体的实践。

我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引发了学生对城管和商贩之间关系的思考,我抓住时机,觉得这是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的好机会,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孩子们主动联系花山区城管局,全班开展了“我当一日城管”的实践活动,在一日的角色扮演中他们感受到城管工作的繁琐和艰辛,有市民的不配合,有法律制度的模糊,甚至还有“抓捕疯狗”的危险,孩子有一种“屈辱感”,明白了在城管“暴力执法”过程的无奈和辛酸,也知道在暴力执法之前,他们也有苦口婆心的教育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许多孩子完成大量的笔记,同样有部分学生在“我帮瓜农卖一天瓜”的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西瓜摊点布局不合理,瓜农和本地商贩的矛盾等问题,在体验中,他们收获的是生活的艰难,是课本上的法规与现实生活中对接时的错综复杂,这些看似简单的冲突矛盾,要完善地解决可绝不能靠“政治课本”上的那些口号式标语,“鸡毛蒜皮”小事得解决需要智慧和耐心,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考验着孩子们的“智慧”,如何运用知识解决现实工作的难题,只有孩子们亲身参与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另外我们往往总是从科学技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类社会治理的问题,我们几乎很少问津,少了对社会和百姓生活的关注,怎么能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怎么能培养他们公民意识呢?其实,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些社会治理的难题不妨让孩子多思考,多参与,毕竟孩子们会成为将来社会的管理者和治理者!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实际探索中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寻找答案。

两类同学都形成自己的报告,于是我趁热打铁,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学生对这样的难题,有了深切具体的感受,在体验中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目标自然就明确,这样也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活动中教育了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要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合格的公民意识,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实践科学能力,这务必要实践,要学生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

最终,孩子会在一起共同研讨出一份方案,孩子们提出设立“城管问题协调中心”,城管要配置执法记录仪,商贩经商必须配带身份证,规划部们详细规划自由贸易市场的具体摊位,等等,或许这些提议是不成熟的,但不乏真诚,而且是学生们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智慧的体现,我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份提案,送到花山区人大,还受到了表扬。同样我将这次活动整理出来,发表在2017年第五期《班主任》杂志上,笔者据此提出社会实践的一些建议,具体如下。

(一)明确目标   尊重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要十分明确,通过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个性的初步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仅此,学校在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时,一定要细化目标,明确活动主题、目标、意义等,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题,结合具体的问题,和学生商量好,确定好目标,生活性强,比如寒假期间,不少学生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进行调查,对如何劝阻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出谋划策,在暑假期间,学生关注民工的降温防暑问题,这些活动,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效性也很强。

(二)创新形式  内容丰富

     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克服过去那种传统的“流于空洞说教”的活动模式,应结合学生实际,把包办事的教育活动转换为学生自主教育的过程,以满足中学生多反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工厂实习、考察交流等等。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参加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实践的范围更广一些。同样,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既可以自上而下由学校组织安排,也可以自下而上由学生自发组织。如去年我市增添旧衣服的收储箱,对于旧衣物如何处理,这些收储箱命运如何,学生很感兴趣,我就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各个小区调查收储箱的收储情况,不仅得到家长的支持,更受到社区的欢迎。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仅限于寒暑假,也可以安排在周末、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使社会活动经常化、常态化、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一些特殊的节日。纪念日要遵循习俗正常开展活动,如36日学雷锋纪念日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墓、“五四”登山比赛、512日“防灾减灾日”应急疏散演练等。其他活动可以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真正体现实践及教育的功能。

(三) 有效评价 整合资源

活动要合理评价,反馈及时。开展建立由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区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社区评价等;在评价内容上更全面、更丰富,不仅有知识内容,还要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方法、学习心得、创新精神、完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结果;在评价手段上要科学有效,利用手机等自媒体,建立数据库,主要采取自我参照、自我认知,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感受、获取的经验,教师就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其参与实践活动的价值,如活动记录、调查报告、作业评定、成果展示等。然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大的感受是活动资源短缺,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在成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社区的有效资源,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建立学校社区联动机制,积极开发社区有效资源。社区作为学校周边区域,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资源,教师也可以发动家长,家长的工厂、单位都可以成为孩子社会实践的地方。我市的劳动实践基地也可以向全体中学生开发。

    耳边响起陶行知的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先生的话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重在育人,要会育人,在生活中提升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