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基于“同课异构”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基于“同课异构”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

               马鞍山十二中  诸立芳

摘要  文阐述一堂校际“同课异构”课引发的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并以“重走长征路”具体课例进行说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和运用教材,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堂所承载的功能,这也是我们中学一线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异构 初中历史  教学评价与思考 

“同课异构”是我校研究的市级课题,本课题立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结合学校的校情,开展“同课异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本校各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突出学生主体,从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的交流中碰撞、升华,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有效地历史课堂教学。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一、“同课异构”教学实例解读与分析

1.教学内容简要分析

  两位教师分别在本校初级中学八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甲本班级任课老师教师乙是借班上课,对学生比较陌生。所采用的教材都是人教版教材,授课内容是八年级《重走长征路》活动课。

2.教学结构及其解析

两位教师执教的学校是一所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在校生源素质普遍偏低,与同类学校相比也逊色很多,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严重缺失,这对于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凸显学生主体意识的活动课顺利开展,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阻遏因素和挑战。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能流于肤浅,又要避免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应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潜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

校内的“同课异构”,课前一般会进行集体备课,同课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选择方面会达成共识。为了确保这次“同课异构”教学质量,课前两位教师没有统一教学方案。各自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自身的特点,对同一节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建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展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打开教师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现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同课异构”有效教学进行维度评价。

1.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制约。教师的理论水平、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的差异,教学素材的选用和整合,个人风格以及教学对象等都会对制定教学目标产生影响。

教师甲在网络上搜集许多与长征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重新整合教材的一次大胆尝试。整节课贯穿“情景”“史料”教学,多次展示学生实物演示情境视频,如学生展示祖孙红军帽的故事等,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精心选取大量图片,配合教学过程,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典型材料的运用,让学生清晰把握历史知识脉络。

教师乙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注重和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创设情境,联系现实,培养情感。“交给学生知识,不如打动他的心灵,引起共鸣”。为此,教师乙在创设情境方面狠下工夫,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情感,进而认识西部大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

2.关于教学设计创新性的评价

创新性是教学中的亮点,是历史公开课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学创新性是“同课异构”观察比较的必选内容之一。

教学设计创新

情境创设的新颖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设计的创新意识,是否合理自然,符合认知规律;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是否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是否适度有效等。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教师甲设计的案例更符合学生实际,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参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和资源选择的创新

不同教学资源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创新素材,同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情境创设是否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资源选择是否优化了教学过程,是否突破传统教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创新性。教师甲设计《忆》虚拟情境,在背景音乐和环境(秋天的梧桐树下)衬托下,爷爷正在给孙子讲述“红军帽的故事”……,这段情境的设计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也一下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观众很快入戏,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命令和训斥,只能使人做到及格;唯有自主,才能使人做到优秀。”这是李代贵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说和做,尽可能深度地参与历史学习过程,才是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让学生扮演老师上课也是历史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听课者最能从学生的身上看到教师的个性差异。

3.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

课堂教学如何其关键看的是学生,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看学生的学习水平,看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学生学习活动可以设计问题调查表,如:

问题1:该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你是否喜欢?

问题2:该教师上课所授的知识点你是否理解并学会运用?

问题3:该教师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点讲解你最感兴趣?

问题4:你觉得老师历史知识丰富吗?

问题5:你有哪些话对该教师说?请写出。

……

 

三、“同课异构”(重走长征路)教学目标与方法评价

以下是两位历史老师校际“同课异构”公开课“重走长征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比较案例。授课教师来自同一学校。教学流程简略比较如下:

1  教学过程对比

教学环节

教师甲

教师乙

 

(虚拟情境):《忆……》

      历史短剧《挫折》

第一板块:重温历史—重走长征路

1.(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主持人):介绍中央红军从瑞金到遵义的行军路线

(第一组活动):模拟导演

(模拟导游):《瑞金》(配图解说)

 

2..(模拟导游):《遵义会议会址》(配图解说)

 

 

 

3.(主持人):重点介绍四渡赤水之战

(第二组活动):配乐诗朗诵《四渡赤水出奇兵》

(主持人):介绍巧渡金沙江到飞夺泸定桥一段。

(第三组活动):配图解说,视频播放

(讲解):《彝海结盟碑》

(视频):歌舞《情深谊长》

(配图解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欣赏):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

(主持人):介绍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历程。

(第四组活动):女生小合唱《过雪山草地》

4.(主持人):吴起镇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虚拟情境):以老红军爷孙俩的对话引出长征精神的话题

 

第二板块:传承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1.(师生互动):自由访谈,请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谈一谈对长征精神的体会和感悟

(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2.长征精神之拼搏进取,团结协作:《体育篇》

导语;一组展现新中国体育成就的图片

 

3.长征精神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科技篇》

导语;一段反映新中国辉煌科技成就的视频

 

4.长征精神之开拓创新,继往开来:《家乡篇》

导语;一组反映马鞍山城市发展面貌及四中校园今昔对比的图片

 

5.(虚拟情境):老红军爷孙对话,强化长征精神主题

(主持人):结语

(师生齐诵):《七律 长征》

(活动评价):颁奖

(活动总结):教师寄语

6.拓展学习:向学生推荐红军长征相关资料。

(一)重温历史——再走长征路

    第一站:瑞金

导游:带领师生共同感受瑞金古今历史文化

主持人:谢谢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红色之旅的第一站瑞金!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彷佛来到了红都瑞金,感受着这里的一切变化,非常感谢!

 

第二站:遵义

导游:遵义会址(图片),配图解说同时关注今天的遵义正在打造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集革命传统,娱乐休闲度假,品尝山水园林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城市。

第三站:赤水

导游:赤水河(图片),学生李心讲述《四渡赤水河》。

 

 

 

 

 

 

第四站:会宁

导游:会宁会师塔(图片),感受今日会宁的巨变:会宁县城旧貌换新颜(图片);会宁不仅是三军会师圣地,还是“中国杂粮之乡”、“中国羊肉之乡” ,更有“西北高考状元县”的美誉。

主持人:结语 

(二)传承历史——践行长征精神

记者1:配图,记者报道: 98年特大洪灾(图片),02年流行的非典(图片),08年雪灾(图片),“5·12”汶川大地震(图片),只要我们有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实现“新长征”的胜利!

记者2:配图,记者报道: “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安徽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视频《安徽援建松潘的牟尼沟隧道正式通车》。

记者3:配图,记者报道:在这次“5·12”大地震以后,我们马鞍山选派3名优秀教师远赴松藩中学,以确保灾区按时复课。他们是来自四中的数学老师杨庆九、实验中学的数学老师沈光明、市八中的英语老师夏星罡。

 

主持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信,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必将更加团结一心。全国人民一定能够跨过新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必将以更大的步伐昂然前行。

 

主持人:现在有请评委团宣布他们评选的结果。(评委上台宣布集体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游解说奖,个人魅力奖)

主持人:总结。

老师: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主持人: 重走长征路活动课到此结束,请听小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同中见异

重走长征路”活动课“同课异构”中,两位授课者紧扣课程内容标准和教学要求,在充分进行研习和比对的基础上,最终制定和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巩固加深对长征基础知识的掌握:长征概况、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培养收集历史资料,提取信息进行探究的能力;培养语言表达、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能力;通过文字、图片、影视等素材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强化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前准备——小组合作交流——课堂展示——评价等方式完成本次活动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红军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和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党、人民军队和祖国的真挚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丰富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表面上看两课教学目标的差异较大,但都有着相同的“根”。这个“根”就是课程标准。两课都很好地达成了内容标准以及教材所确定的知识技能目标。差异较大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甲更注重历史教学的历史本来面目,教师乙更注重现代西部大开发——新时期的长征。

2.教学资源整合各取所需

教师甲活动课的导入环节,播放背景音乐,展现充满情感张力和穿透力的秋色画面,两位同学开始了他们在初中历史课堂的“首秀”——历史虚拟情境《忆》的演绎;“重温历史——重走长征路”环节中,男女生诗朗诵《四渡赤水出奇兵》让我们领略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女生的小合唱《过雪山草地》,在背景音乐、画面的映衬下,她们的演唱是那样的投入、真挚、感人,将全场的活动氛围推向一个高潮;“传承历史——弘扬长征精神”的“自由访谈”环节中,全场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畅谈自己对长征精神内涵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乙由历史剧《挫折》演绎红军战士遭遇挫折后,依然对革命充满坚定的信念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回顾历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选取长征途中瑞金、遵义、赤水和会宁四个景点为重点,进行古今历史文化对比;然后强调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一特色主要是以第二板块为主,主题是“援建西部建设”。大量搜集四川等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资料, 2008年汶川地震后西部现状,经过全国人民努力建设后的现状对比,立志为中国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图片《汶川大地震前》《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大地震后》《现在的汶川》,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可以看出这里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生活比较贫困。从而引入本节课的高潮,引入西部大开发,关注西部建设。进行情感交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两节课的教学启示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选择素材的思路要宽,素材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才会有利于对教材进行整合,完成课程的内容标准,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主角

本次活动课,两位教师施教的对象情况比较特殊,班额人数较少,学生语言表达、实际动手能力等诸方面的能力素质严重欠缺,主动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动机和活力不足,这样一种局面如何打开?既然是活动课,怎么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体验角色扮演带来的成功愉悦,品味自我突破后的情感释放,两位老师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知,首先进行小组分工,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全员参与,人尽其材,让绝大多数学生得到展示、锻炼和自我提升的机会,最后就连平时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的同学也在此氛围的渲染和感召下跃跃欲试……

 

四、“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行为是一门充满“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耕耘教坛多年的前辈,还是初执教鞭的新人,课堂上总会存在如此这般的疏漏不足之处,这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职业追求过程中一项常规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就本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而言,本人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主体要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

2.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要基于学情而设计。教师甲在研读课标,理解课标的实质内容上明显优于教师乙,其熟悉和钻研教材的深度较广,掌握大量丰富和实用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符合学生发展实际,课堂上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每一环节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展开。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多样。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总之,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课程理念,依据对课标的理解、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建构实施科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反思和自我观察这堂课的教学,深感受益匪浅,从中也学到了很多。这是一节有思、有得的课,也是一节有缺憾、有争议的课。因为缺憾,更能引发我们的对照与反思,因为争议,更能激励我们学习与探索。

参考书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方美英,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新课程学习,2011.1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