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五类人不宜“秋冻”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五类人不宜“秋冻”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伴随着浓浓的秋意,气温也在逐渐走低,不少年长的市民已经换上了御寒的风衣,但更多的年轻人还穿着夏日的短裤。

    俗话说的“二八月乱穿衣”,指的正是当下。那么,秋季到底该怎样穿衣呢?有一句民谚叫做“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马鞍山市中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寿永表示,“秋冻”有一定道理,但也要根据个人不同体质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春捂秋冻”因人而异

    陈寿永说,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同时,“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以利于收敛阳气。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确实可以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一般来说,夏秋交替时,就诊的感冒患者会增加,“有些是胃肠型的感冒,由于伤了脾胃,出现了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状。”陈寿永表示,秋天是个从热转到寒的过程,骤然就穿得厚,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易导致身体的不适,比如出现感冒伤风等。“秋冻”和“春捂”都是让人体慢慢地适应季节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春捂秋冻’关键在于腿”,陈寿永解释,无论是“春的捂”还是“秋的冻”,指的都是腿和脚的“捂”和“冻”。一般而言,18岁到60岁的体格健康的人,适宜“春捂秋冻”。小儿和老年人不能“秋冻”。对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来说,不仅不要乱冻,还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另外,秋季气温波动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春捂”、“秋冻”都是指初春和初秋的季节转换时。当接近初夏和初冬时,“春捂秋冻”不可取。

    五类人不宜“秋冻”

    陈寿永提醒,即使是体魄强健,秋季能抗“冻”的人“秋冻”也应有度,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同时,处暑过后,早晚比较凉,市民在夜里或外出时要注意保暖,以保护阳气。晚上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秋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对于以下五类人,则更需注意,不能“秋冻”。在注意保暖的同时,可适当多做一些运动,比如慢跑,以增加身体抵抗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

    第一,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第二,慢性肺病患者。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引起患者旧病发作或加重。

    第三,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平时手脚冰凉,容易感冒。

    第四,糖尿病患者。这类人“秋冻”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容易发生血管痉挛,致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再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话,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第五,关节病患者。这类人应注意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

     返回健康常识800例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