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中华老字号 民族企业的骄傲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中华老字号--北京六必居

 六必居酱园店设在北京,相传创自明朝中叶。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西社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至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粮食店街三号,其门面房子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为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   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宰相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 六必居的涵义是:黍稻必齐,曲薛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

六必居 1965年一天下午,北京市委书记邓拓来到前门外六必居酱园的支店六珍号,通过原六必居酱园经理贺永昌借走了六必居的大量房契与帐本,他从这些材料中考据出六必居不是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约创建于清朝康熙十九年到五十九年间。雍正六年,帐本上记载这家酱园的最早名字叫源升号,到乾隆六年,帐本上第一次出现“六必居”的名字。六必居既然不开设于明朝,当然它的匾也不是严嵩写的。

六必居 “六必居”盛极一时,然而也饱经风霜。据史料载,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义和团火烧卖洋货的商店,“六必居”所在的前门外粮食店街遍地火海,在大火殃及小店时,伙计张夺标冒生命危险从浓烟中把大匾抢救出来,藏于崇文门外一带的临汾会馆。以后,东家返回被焚的店中,得知大匾幸存时,喜极而泣。有匾就有生意,他特提拨了张夺标,“六必居”继续经营。相传抗战时,蒋介石请客设宴,也曾点名让店里的伙计送“六必居”的酱菜,可见这里的酱菜名声之大了。“文革”期间,名匾被当成“四旧”再度惨遭破坏,被送进了北京展览馆。店名也被改为“红旗酱菜厂”。

关于六必居的来历有三种传说。
    其一说 六必居最初开业时有六人入股合开,委托当时写书法很不错的严嵩题匾。严嵩提笔便写了“六心居”这三个字。但转念一想,六心岂能合作,便在“心”上加了一撇,便成了今日的“六必居”。
    其二说 此店始起于酿酒,而酿酒中提出:“黍稻必齐,曲种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故称之“六必居”。
    其三说 六必居起初经营“柴火油盐酱醋”,酱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后来酱菜出名了,就专门腌制酱菜。又在该街的中部开设了一家“六珍号”经营粮食油盐的商店。如今,“六珍号”仍是一家老字号副食店。三种说法以第一种说法流传最广、最深。   如今,到北京出差、探亲、访友的人们都免不了带回六必居的酱菜。朋友,去北京千万不要忘了买六必居酱菜!   六必居老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其门面房子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为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堂内挂着相传是明朝时严嵩书写的结构匀称、苍劲有力的“六必居”三个大字的横匾。

点击进入官方网站六必居

    返回中华老字号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