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曲阜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这里,三皇肇启,五帝龙兴。   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此感悟万物,临水沉思,发明渔网;望天冥想,创设八卦。   轩辕黄帝,少典之子,其母附宝应雷而生,降于寿丘,日角隆额,龙爪龙趾。吞并蚩尤,融合神农。建都新郑,号曰“有熊”。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推本世系,遂祖轩辕”,迁曲阜县于城东。造金字塔,纪念始祖。建造景灵巨宫,规模宏大,房间千楹,岁时祭祀。后毁于战火,仅存“万人愁”和“庆寿”等巨碑,现矗立在曲阜城东“寿丘公园”。   

神农炎帝,国名大庭,建都淮阳,后迁曲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作,播种五谷。又以日中为市,让民交易,商品交换,始之于此。今曲阜犁铧店村,即神农试耕处。汉代此地曾有一坊,上书“粒食之源”,即粮食的发源之地,是为纪念神农试耕而建。   有虞帝舜,其名重华,躬耕于历山,人皆能让畔(田埂);渔猎于雷泽,人皆能让居(自己渔猎的地方);制陶于河滨,人皆勤劳吃苦;作什器于曲阜,人皆做事认真。一年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什器即日常用器。   

玄嚣少昊,皇帝长子,受封东海,继承太昊,在穷桑即位,后迁都曲阜,以鸟命官,以金德王天下,在位八十四年,岁达百岁,崩于云阳山,葬于曲阜寿丘。   

在曲阜文物发掘中发现的大量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即是上古帝皇在曲阜活动的考古证明。这里,文采郁郁,礼乐之都。   尧舜时代,曲阜属九洲之一徐州。商朝前期,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 武王灭商,将胞弟、宰辅周公旦封于曲阜,立国为“鲁”。 《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 “曲阜”二字,始见于史籍。周公制礼作乐,业绩卓著,成王赐予鲁国大批典章文物。周公死后,准许鲁国建立太庙,郊祭使用天子礼乐。鲁国一向恪守周礼,重视保存古代文化,春秋末期古代礼乐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吴国公子季札访鲁,曾“请观于周乐”;晋国正卿韩宣子访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感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周公辅佐成王,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成为千古人臣典范,史称“元圣”。 现曲阜城东北角,就是祭祀周公的周公庙。   

                                           
                                                      返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周代曲阜风景1(18张)为鲁国都城。这时期的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当时除周朝东都洛阳外全国文化较发达的城市。鲁国文化高度发达,所以,人们至今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春秋末期,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在鲁国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传授“六艺”,“诲人不倦”,传播文化,鲁国俨然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他适齐仕鲁,周游列国,积极从事政治活动。晚年,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重仁尚礼”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高峰。 他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其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渊即复圣颜回,字子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他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以德行著称,孔子赞叹:“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被尊为“复圣”。是颜姓的一世祖。   曾参,字子舆,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以孝著称,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著有《孝经》和《大学》。被尊为 “宗圣”。   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他上承孔子中庸之道,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重要影响。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被尊为“述圣”。曲阜风景2(14张)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即今曲阜市小雪镇凫村,原属邹县(即邹城市)。他三岁丧父,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也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秦代实行郡县制,鲁为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汉景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鲁王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兴建鲁王宫,为扩大王宫面积,在拆除孔子旧宅时发现秦代孔鲋所藏《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古文经书竹简。两汉时期曲阜为鲁国都。魏晋南北朝时为鲁郡治。鲁国故城,是指周代和西汉的鲁国都城遗址,位于曲阜城区和东、北外围。城略呈方形,城墙周长 11千米,西周初年始建,严格按照周礼规定建造。前朝后市,左坛右社。宫城位于都城中心。城内有交通干道东西向、南北向各五条。南北向有一条北起宫城、南达雩坛的中轴线。鲁城约使用到西汉晚期,后城市向西南收缩,但仍沿用鲁城南墙、西墙部分。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开皇十六年,诏改县名为“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曲阜”一名,作为地理名词一直沿用至今。隋唐五代之时,曲阜虽然不是鲁南行政中心,但因其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视。通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经济也空前发达。晚唐之际,仅孔家就出了6位状元和14名进士。为纪念黄帝,宋迁曲阜县城至景灵公附近,并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宋高宗时,金兵入侵,将仙源县治及宫观、庙宇等建筑群及大批珍贵书籍化为灰烬,金人恢复曲阜县旧名。明代正德年间,河北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明武宗诏令迁县治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县城,即现存明故城。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略同。 的方式的这里,继承发扬,薪火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学说被历代学者逐步发展、改造,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西汉至清末的两千年间,在中国一直居于正统地位 。汉平帝始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元时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初被推崇为“万世师表”。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与泗水并成为曲泗县。1946年,曲泗分治。1948年,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后改称尼山专署和藤县专署。1953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1983年,济宁专署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制,改为省辖县级市,始称“曲阜市”,属济宁市代管。曲阜古称圣域贤关,人文荟萃,英彦辈出。在这片古老的土上,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及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元圣”周公、鲁工伯禽等古帝圣贤。如此众多的圣贤名士荟萃于此,谱写了东方圣城灿烂文化的绚丽篇章。全市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孔府、孔庙、孔林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先后被列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一,成为独具特色和中华民族情感色彩的旅游胜地。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古代曲阜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极为重视,明文立法予以保护,累年拨专款予以维护、开发和利用。1961年,国务院将孔庙、孔府、孔林和鲁国故城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国家向全世界宣布:曲阜对外开放。1982年4月,国务院将曲阜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列为“世界化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8年,曲阜又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之一。这座东方圣城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信仰的各界人士,纷纷到曲阜瞻仰孔子或来曲阜观光考察、修学旅游;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也纷纷前来寻根参拜,思古幽情。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曲阜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技术、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有5个国家的6个城市与曲阜结为“友好城市”。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