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小班化教学带来的育德效应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小班化教学带来的育德效应

                      ——学校应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

    严    马鞍山市九中

  :小班化教学,教师更加关爱学生,更加宽容学生,师生情感交融、师生人格平、教学民主赋予了学生厚重的情感动力。四模块七环节,其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在个别教育中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小班化教学形成的育人文化更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灿烂。小班化教学,处处“留白”和启发式教学促进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个体对社会产生兴趣并发展出健康的友谊和较高的合作能力,促进了人的社会化。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育德效应

小班化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后逐渐被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接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原先的班级授课制所带来的工具性的、批量生产人才的弊端,从而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独立个性、独立人格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小班化教学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与国外有所不同的是,学区适龄学生人数的减少,我国实行小班化的学校大都是被迫的。

根据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结构对系统功能具有决定性意义”。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小班化教学的结构变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其教学功能随之改变,而且其育德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教师走下讲台,学生感受真爱

关于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几句经典的话:“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教育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和温存,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的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信念的部分”、“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九中小班化教学,在形式上有三大变化:一是不设讲台,二是黑板遍布四周及教室外墙,三是“秧田式”的座位被小组环绕式的座位取代,四是每人多了份学案。

没有讲台的老师只能走进学生中间。想要了解学生具体学习过程性的情况,老师必须走近学生的黑板,走近每个小组,甚至必须俯下身来。由此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是“四少四多”:教师板着面孔的少了,笑容多了;命令式的口气少了,商量鼓励式的口吻多了;直接告知答案的少了,启发诱导的多了;填鸭式的少了,探讨式的多了。久而久之,学生们发现,小班化教学下的老师原来很可亲,老师们也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很可爱。校园中师生问好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上师生融洽的情景往往漫延到课下,办公室里的老师经常被一群嘻闹的孩子位包围着,师生间处处洋溢着“一团和气”。

日本心理学家菊池章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九中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与学生亲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教师鼓励学生的手段也信手拈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个摸头动作,都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多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九中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受到“爱”的鼓励,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学习成绩都有了比较明显地提高。从育德的角度来看,走下讲台的老师,把“师生情感交融、师生人格平、教学民主”这三大因素,已深深地烙进学生的心中。学生的自觉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增强,学生变得更加“阳光”了。

对问题行为及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态度更能体现教育的文明程度,小班化教学下教师对学生更加宽容了。教师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以理解替代冲动,以宽容替代对抗。有人说:“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得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小班化留给学生的是厚重的“情感动力”。

二、四模块七环节,彰显个体价值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一个促进者的作用”,还把这种教学过程划分成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2)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3)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4)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作出初步的计划,教师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5)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要对此予以支持。

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可概括为“四模块”、“七环节”,“四模块”是指:学案引领、互助合作、展示反馈和达标测评,“七环节”是指:课前反馈、明确目标、预习交流、任务分配、展示反馈、达标测评、课堂小结。这种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九中小班化管理模式是“一宗旨、四主、一载体”的教学管理基本模式,即“发展为宗旨,管理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主题,活动为载体”。可以说,九中小班化教学模式,基本上符合了罗杰斯的上述理论。

布卢姆是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相当的学习条件”。九中小班化教学的目的就是“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身的认知途径,学生可以向教材学习,可以向学案学习,可以向教师学习,可以向同伴学习。二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分配机制,原先课堂学习的任务被分解到家庭的复习与预习、课后的向教师咨询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探讨。三是尽可能多的放宽评价的机遇,这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再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不仅激励的面扩大了,而且更有针对性;对学生激励的项目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有进步,均可表扬;对学生的激励形式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博客论坛”、“课堂表现秀”、“班务公开栏”、“班级荣誉栏”、“班训”,悬挂“班级之星的照片”、 “亲亲贴”等等,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小班化教学的激励文化。四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四模块七环节,其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在个别教育中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小班化教学个体选择的自由度和班级自我管理又自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育人文化,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灿烂。

三、自主合作学习,自我社会和谐

九中小班化教学的课堂,教师将话语权还给每个学生。一是“让说”,40分钟的课,教师说的不超过20分钟;二是“敢说”,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学生尽管大胆发言,也可能随时“插话”和质疑,发言本身就是褒奖;三是“会说”,小组探讨、教师引导以及一定时期训练后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表达看书的意见。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自主学习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了唤醒理论所指出的:一般人偏好中等唤醒水平,导致最佳唤醒。过高和过低都将导致不好的表现。克服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育,正如《学记》中写的那样:“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九中小班化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案处处“留白”,教师讲解处处“留白”,小组探讨处处“留白”,甚至课后作业也处处“留白”。课堂“留白”了,学生的学习就逐渐走向自主了。

奥地利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著名的自卑补偿理论和社会兴趣理论。他的社会兴趣理论强调:人确实是所有动物都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合作,认为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共存、友好合作、渴望建立起美好家园的天性需要。

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九中小班化教学在强调发掘个体的潜能同时,重视个体的社会化教育。小组合作学校、班级荣誉栏、年级工作点评斌予了浓厚的集体教育色彩,让个体以阶梯式的形式逐步融入集体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对社会产生兴趣并发展出健康的友谊和较高的合作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走过了三十年,洋思模式、东庐模式、杜郎口模式,一批批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汗水与智慧。九中人也在小班化教学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发掘小班化教学的育德效应将会斌予小班化教学更加完善的内涵。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与弟子谈人生志向时,曾参的回答独树一帜:“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寥寥数语,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令人回味。这也是九中人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帕森斯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社会行动的结构》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菊池章夫《社会化与心理学》

4.罗杰斯《论人的成长》

5.布卢姆《人类特性与学校学习》

6.贝里尼《美学和心理生理学》

7.《学记》

8.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9.《论语》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