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化教学探析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化教学探析

                   马鞍山实验中学   陈永祥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在众多的发展目标下,应重点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昵?!那就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思维水平的发展是依靠问题的生成与解决来实现的,通过思维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思维。思维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而终点又是下一个循环的新的起点。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有序、有效,让课堂高效,这就必须要给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一个抓手。这个抓手是什么?笔者认为那就是课堂教学问题的创设与优化。即实现教学过程问题化、问题创设情景化、问题设计最优化。

   一、教学过程问题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充分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根据自身的特点、特长创造性的设计出精彩纷争课堂的教学过程,但仔细审视主要都包含两个环节:目标展示和内容讲解。

1、目标问题化: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师的教学是这样,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是作用,给学生以明确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向。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将学习目标问题化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简明的方法。

2、教学内容问题化:在以学生为主,教师并不是无用武之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的地位丝毫没有降低。教师根据历史科学的特点和基于学生的情况——学情,将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既以某一个历史事件为中心,从不同梯度、不同角度、不同教学目标设计出一系列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解决一个个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课堂高效。

    目标问题的创设需要准确简明直接,而教学内容问题的创设需要艺术性、趣味性、新颖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诱惑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就是教师创造性所在。如何做到昵?

二、问题设计情景化:

新课程所倡导的情景化教学思想与手段,已经被广大教师充分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历史,学习的投入程度如何,最深层的力量并不在于历史学习内容本身的趣味与生动,而在于享受的内在体验和价值认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引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第五期P64,《历史课堂辩论小记》:汤育红、李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化为信念。”(转摘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三期P19)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展示问题。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复原的历史真实,在复原的历史真实中,创设思维碰撞的条件、情境和问题,开启和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思考、顿悟。而教师则是通过挖掘各种材料营造历史情景,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在对话中学习历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以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的价值。

手段运用的越恰当,营造的复原历史情景越符合学情,学生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课堂就越高效。

 三、问题创设最优化

要使教学问题创设达到最优化,就必须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问题的设计顺应学情、顺应学生的发展阶段特征。

成长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初中生正是一个从小学懵懵懂懂的孩子向成年人过度的关键时期,这不仅表现在身体方面,而且在智力方面也在走向成熟。他(她)们正处于有小学阶段的形象感性思维占主导向抽象理性思维占主导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上,面对刚进入中学初一的学生,我们创设课堂教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知识立意为主,辅助于能力立意。设计的教学问题展示的方式应以表述性(亦称叙述式)为主,这种教学问题问题的特点是在其问题的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语言。目的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为主。

    由于这类问题的设计的特点是简单明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要求较低,因此比较适合初一上,特别的面对刚进入初一的学生。但随着学生的发展,学习的深入,问题设计的展示方式也要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否则我们的教学对象就会出现思维疲劳,表现为学生不愿意或没有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随着学生的成长进入初二阶段以后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有所发展,就这一阶段而言,学生的思维特点表现为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有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开始让位于抽象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出示的教学问题也要有所变化,如果还是停留在初一的问题设计水平上,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惰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的偏差,认为历史学科就是对过去的发生的事件,历史人物的背诵与记忆。“最终必将扼杀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已经会看图识字的学生匆匆浏览书本知识,快速结束对历史的‘学习’”。(《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与应用——初中历史——》: 董蔚、朱小红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5月第一版)

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学问题设计的指导思想也要随着改变。面对与初二的学生设计问题的指导思想应有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这时设计的教学问题应以材料情境类问题为主。充分利用文史资料、图片、影视、文 学、考古文物、诗歌民谣等创设情境编制问题,依托课本,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与历史事件对话,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教师的讲述、引导和情感渲染,促使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达到对学生人格品质的熏陶和情操素养的陶冶。把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同时渗入情感价值教育。

进入初三后,学生已有初一的孩子长成了一个小大人了。在身体成长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成长、成熟起来。这时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开始发展,而且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开始逐渐形成雏形,这时我们的教学就要顺应学生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顺势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在教学上,我们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就要由过去的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的指导思想发展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主。同时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着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时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语)(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六期封二,)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与甄别上,多以反映、揭示、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源为主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增加一些数据图表类材料。引导学生通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根源的探讨,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揭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及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面对处于发展中的初中学生,在他们三年学习的不同阶段,由于其发展水平不同,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其所使用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又是一个渐变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问题化处理时,也要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总之,通过教学过程的问题化处理,只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提供一个抓手。而这个抓手的效果如何,关键是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相对而言)的历史复原,如何使所创设的教学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也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之所在。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