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初中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初中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徐家贵 单位:马鞍山市新市初级中学

   摘要:古典诗歌文本该如何解读,以何种方式解读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常遇到的难题。面对这样的疑惑,我们要学会思考,借鉴方法;课堂上,对于古典诗歌的解读既要注重文本的细读,也要讲究方法的渗透。

   关键词:古典诗歌  文本解读  现状  策略

古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相信很多老师都身有同感。古典诗歌文本究竟如何解读,以何种方式解读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且存在以下现状:

一、教师解读现状

    1.背诵替代了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方法,古人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可是在诗歌的理解上有很多教师仅止步于熟读后的背诵,认为只要会背诵就行了,至于诗歌内容理解多少并不关心。

    2.零碎的赏析,冲淡了古典诗歌的韵味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见到“化整为零”的文本解读模式。近期听了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的分析甚是细致,现摘一片断实录如下:

    师:而在差役将老妇逼使自己应役之后,他勉强同意收兵走人,不再怒吼。我们在看到这样一个悲愤无奈的高潮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生:悲惨的结局。

    师:哪一部分是写结局?

    生:“夜久语声绝……独与老翁别”(齐读课文第四段)

    师: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生:独别老翁。

    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师读);“夜久”我们可以看出已经是什么时辰?

    生:深夜。

    师:说明捉人过程怎么样?

    生:很漫长。

    师:“如闻泣幽咽”,“谁”泣幽咽?

    生:老翁、儿媳。(不同声音)

    师:“泣幽咽”,“幽咽”什么意思?

    生: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

    教师很有耐心,对于文本的探索也很到位,但如此“庖丁解牛”式的提问,对古典诗歌这一特殊文体来说,可能就淡化了她的神韵。

    3.随意拓展,脱离了古典诗歌原有的主旨

曾经在市八中听了一节优质课(省优质课评比),课题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课堂临结束时老师来了个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陶渊明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他会做什么?”学生听后一片哗然,可他们的讨论集中于:反贪、经商、法官、公务员……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可如此的拓展,意义似乎不大,陶渊明归隐山林闲于农耕的情致被冲刷殆尽。古典诗歌不等同于历史,不需要以古鉴今!古典诗歌是艺术的精华,虽写诗不是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但艺术熏陶,艺术素养的养成仍是重要的!

二、学生解读现状

现在的学生手上有很多参考资料,在平时的课堂上随处可见《教材解析》之类的书籍,这样一来,教参的分析代替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笔者曾对本班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了他们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学生反映最多的是诗歌意思理解不清楚,经典语句理解困难,更难以理解诗人的情怀。为了清楚地反映学生的古诗学习现状,笔者对调查结果做了如下统计(调查人数:45人)

学习
状况

理解诗歌
的意思

能赏析
名句

理解诗人表
达的情怀

主动积
累古诗

能做到

24

15

12

8

基本做到

11

18

20

13

不能做到

10

12

13

24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古典诗歌文本的解读存在障碍,名句的赏析,诗人情怀的抒发都难以把握,主动积累古诗的同学也不多。要想准确地解读古寺,没有扎实的基础,良好的训练,学生是很难完成的。

三、中考考查现状

人们常说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我想,那中考该是初中教师的指挥棒。“中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很多老师都这么说。把应付中考当成唯一的教学目标,以至出现古诗解读过于简单、浅显的状况,有些老师甚至把要求降低到学生会背会默写就行了。下面就近两年安徽中考语文卷中古诗词的考查方式作一摘录。

2014年: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肉食者鄙,      。(《左传庄公十年》) 

         ,奉命于危急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甲光向日金麟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⑧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015年: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6分)

   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却君王天下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             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分)

    如此简单的考查方式:填空、默写,让很多老师都不愿把时间花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上了,做到文本的深度解读就更难了。

现象存在于我们的课堂,古典诗歌究竟如何解读,又该如何把握其层次性,我校汪老师的一节《石壕吏》公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片段一:

    师:同学们,如果你真正的关注过唐朝的历史,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安史之乱”,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墨,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就是《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片断二:

    师:如果你是导演,请你选择这四个人物(老翁、老妇、官吏、诗人)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能不能为他设计一份出场的简历表,包括:人物、时间、道具、关键动作或神态或事件。

    师: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准备用哪个字来概括文中的人物遭遇?

    生:苦!

    师:你觉得文中哪些人苦?

    生:老翁苦、老妇苦……(师补充)

    师: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最想表现哪个人物的苦?

    生:老翁苦……(答案各异)

    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了他的苦?

    片断三:

    生:“独与老翁别”,家中只剩老翁,他将会孤苦一生,所以老翁是无比痛苦的。

   师:对,可能他以后将在孤独中度过,担心、恐惧、孤独将陪伴老翁一生,形单影只,还要和恐惧相伴,这是多么苦啊!

    师:清代袁枚有诗云: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也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里多

    师:如果让你朗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你觉得哪个字值得你玩味?

    生:独。

师: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情感。

    ……

这一节课,让我意识到在古典诗歌的文本解读中,教师一定要熟透教材,以丰富的学识,高屋建瓴的眼光来设计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来解读文本。那么究竟如何解读呢?我个人认为最起码做到以下两点:

    1.细读文本,准确理解诗歌的关键          

古典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些经典的词句,这些词句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人的炼字可以窥见端倪,在理解这些词句时,须反复吟诵。记得曾经在市七中有幸聆听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三节课,做报告时他告诉我们一篇课文他往往要读上五十多遍,这样反复的读,深入的读,对于文本的解读能不深刻吗?语文名家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折不扣去研读文本。只有静心潜入文本,“理解”才会浮出脑海。

研读文本,一定要细要慢,也要注意方法。通常可以通过置换词语、联想等方式来理解,如《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为何不用“抓人”?再如“暮投石壕村”一句,字字关键,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旅途荒凉,从而为“有吏夜捉人”的悲剧出现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2.技巧引路,有效解读文本的抓手

技巧一:知人论世,发掘诗歌的本真

“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方法古已有之。对于古典诗歌的解读来说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我们在古诗的理解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诗面本身,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指出:“诵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所谓“知人论世”的说法。《石壕吏》中,教师从安史之乱入手,很好地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中老翁和老妇苦难的理解,对官吏狡猾狠毒的做法之外也能很自然地理解他们的迫于无奈,在被征的人群中说不定就有他们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为了早日平定战乱,替朝廷抓丁补充兵源的所作所为似乎可以原谅了。

技巧二:创设情境,融入诗情的佳径

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文本的解读,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这些都限制了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深度,再说古典诗歌离我们的生活有一段距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理解有障碍,兴趣激发有助于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课堂中,汪老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当导演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并不仅限于形式的新鲜,而是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和诗句,这样就很好的理解了《石壕吏》中 “悲苦”的感情基调。

技巧三:旁征博引,推进诗歌解读的层次

在诗歌教学中不妨通过援引诗歌来解读诗歌,这样既能起到文本解读的作用,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多读古诗。本课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老翁的苦时,援引了清代袁枚的诗句,不需过多的讲解,学生已从“泪”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凄苦处境。以诗解诗,培养了学生阅读古诗的习惯,让学生从中受到了熏陶,更把古诗的解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古典诗歌的解读,对于初中生来说的确有些困难,现在的学生少有读过唐诗三百首的,自然少了一份“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才能。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要教会学生做只蜜蜂,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古典诗歌的花丛中,将吸管伸入到花蕊深处,才能采到更多的花粉,酿出甜美的蜂蜜。古典诗歌的解读既要注重文本的细读,也要讲究方法的渗透。教师的古诗教学观念也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考试不能成为唯一的驱动力,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是奋斗的源泉。

   参考文献:孙绍振《名作细读》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