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发展之我见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发展之我见

马鞍山市实验中学  熊孔怀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发展就是要正确回答和践行“怎样发展”的问题。对此,本文从科学决策、崇尚创新、凸显特色、弘扬师德等四个方面作了论述和回答。

【关键词】科学决策   核心竞争力   异质发展   师德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阐述,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的本质属性,明确提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对于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没有GDP指标的硬要求,更加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加强调民生。

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而言,科学发展观应如何得以体现呢?我认为,在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实行怎样的发展”与“发展为了什么(发展的终极的价值)”的关系,而衡量处理两者关系正确与否的关键就是如何回答和践行“怎样发展”的问题。下面,围绕这一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科学决策

多年的学校管理,无论是自身的经验教训,还是他人的决策实践,令我深刻意识到:要管理好一个团队,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具备有效的组织,合理的决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如今各种教育理念泛滥、价值多元的情状下,科学决策尤为重要。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说:“管理就是决策”。故而,决策要审慎,要斟酌再三,否则就会给教育事业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何谓决策?简而言之,决策就是在两难甚至多难之间做出选择。因此,决策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时常告诫自己,决策务必要慎之又慎,不可盲目自大,刚愎自用。

第一,“非理性”是决策的本质特征。我比较推崇“有限度理性决策论”。这是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的著名论断。西蒙断言:“在社会科学文献中,抉择过程的理性一词正在销声匿迹。”他认为,如果决策者在每件事情上都诉诸理性,那是极不经济的。现实中决策者只能在少数事情上诉诸理性,而在多数事情上则听凭习惯、偏好甚至感觉。

实践也昭示,决策充满着非理性色彩,我们决策者一再宣称的所谓“科学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我这里说的“非理性决策”绝不是指不依靠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科学手段,凭主观猜测、本能反应或权威意见甚至抽签、算卦等迷信手段进行的决策。

第二,集思广益,果断决策。歌德说:“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作为校长,决策前必须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多方听取教职工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权衡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多个方案,与少数人商量,最后一个人拍板说了算。有人说,开明的专制比民主制度的成本低得多,而民主制度又比独断专行的风险低得多。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深思熟虑,去伪存真。犹太人有句老话:“你能够看到的未来有多远,你的事业就能够走多远。”决策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力戒肤浅浮躁,严防贪图虚荣的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因为,一分钟之内完成的事,可能让你后悔一辈子;让你骄傲一辈子的事,不太可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有一则故事很好地阐释了我们人类“有多么容易受骗”的道理:

在美国一次大型科学展览会上,一名高中生的方案获得了一等奖。

在他的方案中,他力劝人们签署一份要求严格控制或完全销毁“氢氧化物”的文件。他有充足的理由,因为,这种物质会造成流汗过多和呕吐,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在气态时它会导致严重的烫伤,它是腐蚀的帮凶,它会降低汽车的刹车效率,人们在晚期癌症病人的肿瘤里发现了它。

他问了50个人是否支持禁止这种物质。其中,43个人表示支持,6个人没有表态,只有一个人知道这种物质就是水。

这个获奖方案的题目是:“我们有多容易受骗!”[i]

一个团队的领导一定要学会发挥集体的力量,特别是做事关组织命运的决策时,万万不可因头脑一时发热,拍拍脑袋制定一个错误决策而毁掉自己经营一生的成果。

如果一个你欣赏的方案,被众多的人质疑,那就不妨暂时放一放、搁置一段时间,待大家冷静一些时日后,再来决断,我想可能会更加科学理性!

如果一个决策众口一辞赞同,那决策者就要高度警惕了——这个决策或方案必须暂搁置一旁或永久废止!

决策时拍脑袋,指挥时拍胸脯,失误时拍大腿,追查时拍屁股。这种“四拍”型领导需要反思自警和提防!

最后,要提升“一把手”的决策品质。“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再智慧的头脑,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存在的价值,别人谁也不可能把你的感受替你说尽,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类的思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原因就在这里。为此,我认为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成为缜密的思想者。不能像有些“一把手”那样,想象神经过于茁壮,想法一个接一个,事情进展到某个地方,还没站稳当,又让它跳到前面去了,导致工作变成一条拖拉的抛物线,一碰就断,经不起推敲。结果,看起来像是成就了一番宏大而壮观的“事业”,其实是落下了一堆高烧病人发出的梦呓之语,不着边际;二是要成为帅才。“一把手”总是高屋建瓴地站在一堆纷繁杂乱的事情前面,指挥属下永远在自己合适恰当的位置活动,并很有分寸地展现自己,谁鼓出来了,就责令其站回去;谁落后了,就赶紧把其唤回来。

二、崇尚创新

如果问当今教师最缺乏的是什么?答曰是缺乏创造性思维。有人说,当今社会拥有知识和信息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知识和信息量的价值正在呈下降趋势。而相反,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价值正在上升。你能想象一条船和一个降落伞结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答案是带降落伞的船。也许听起来很可笑,但实际上,这已经被发明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了,目的就是为了节省船的耗油量。创意并不复杂也并不一定高深,它就是一个人以新的方式结合两个旧的事物!而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却没给教师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更多学校甚至鼓励教师加班加点,让教师疲惫不堪,错误地认为工作时间的延长自然会带来教学效益。实际上,这只会使教师的创造能力下降。一个疲劳的人哪有精力去“灵机一动”?

强调办学创新,本质上就是以创新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成为品牌的必然选择。有这样一则寓言:上帝为人间制造了一个怪结,被称为“高尔丁”死结,并许诺: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死结的人都失败了,最后轮到亚历山大,他说:“我要创建我自己的解法。”他抽出宝剑,一剑将“高尔丁”死结劈为两半,于是他就成了亚洲王。这个寓言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创新二字的真谛。哥伦布“直立鸡蛋”的故事也是创新的经典案例。也许,创新本身就是个怪结,没有人能够按照常规把它解开,它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和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新绝不是简单的摹仿、重复、循规蹈矩,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甚至根本与创新无涉。好的创新必须是新奇的、惊人的、震撼的、实用和难以复制的。再如,“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从一种逆向思维、独特视角阐述了“生气”的本质。此一极富创意的阐释,令好动气者如醍醐灌顶,心胸豁然开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创造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何悲哀。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所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经过这种教育,学生的各项被压制了,智慧被冰封了,创造之树枯萎,想象之鸟不再高翔。有一个很夸张的故事:有人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个圆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是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是嘴巴。然后又问一群小学生,小学生回答虽然不如幼儿园小朋友那样有趣,倒也多种多样。然后,又问中学生,中学生只答出两个答案:数字0和英语0。然后又问大学生,大学生们哄堂大笑,不屑一答。[ii]

有教育家说:“课堂不是机床,也不是作坊,更不是流水线,应当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应注重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创新能力的宝库。”善于创新如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创新乏力者被苹果砸了脑袋,捡起来吃了再说。牛顿是伟大的,我们凡人是现实的。面对如此窘况,我们教育人理应倍感压力与责任的重大。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激发教师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若能这样,我想入学时像个“问号”的孩子,走向社会时将会成为大大的“惊叹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创新的不可复制性特点必将赋予学校十足的底气和内涵,所以,创新是制造差异、彰显办学特色的根本出路。

三、凸显特色

战国时期,魏国将军田忌依照孙膑的主意,用上等马鞍将下等马装饰起来,冒充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赛,尽管输了第一场比赛,却在接下来的第二场、第三场比赛中,分别用上等马、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比赛,取得了二比一的胜利。事后,孙膑告诉齐王,在双方条件相当时,对策得当可以战胜对方;而在双方条件相差很远时,对策得当也可将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

在今天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对哪些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生源素质相对落后的学校而言,在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尤其要注重办学策略,千万不可与强势学校“死打硬拼”粘耗于一起,跟在人家后面邯郸学步、亦步亦趋,而必须找准自己的“生态位”,讲求策略,扬长避短,走“异质”发展之路。

何谓“异质”发展?俄罗斯生物学家格乌斯发现在自然界中,具有同样生活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能在同一区域出现。如在同一区域,要么大自然就会用空间把它们隔离,如虎占山头,鱼游水中,猴踞树梢,飞鸟在天;要么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不同,如虎吃肉,羊吃草。如果它们需求的食物相同,则其觅食时间必定相互错开,如狮子白天觅食,老虎傍晚觅食,狼是深夜觅食。这就是所谓的“生态位”原理,也是对“异质”发展概念的形象诠释,它是相对于“趋同”(同质)发展而言的。它告诉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者只有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异质(错位)发展,才能弱者生存,强者愈强。超越界限,将会走向反面,甚至灭亡。

“异质”才能取胜。当今时代,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倾向,教育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我们在管理、经营学校中要想在教育大势“趋同”的背景下取胜,重要的是讲求“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办学策略,打造教育的个性差异,以差异性凸显“风景这边独好”,从而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彰显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独特的品牌优势。

四、弘扬师德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将与日俱增,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将成为当今时代教育的最强音。因此,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切实提升办学品质,必须建立在弘扬师德基础之上。倘若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那么,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首先,师德建设常抓不懈。一方面,教育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如果一个学校、一个教师良心缺失,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没有希望!另一方面,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利益博弈与人情纠结、只要承认教师也是一个个同食人间烟火的人、只要教师群体中有境界之高低、心态之好坏的分野,师德教育与治理就是一个须臾不可或缺的永恒主题。

其次,锁住“诱惑”这一“潘多拉魔盒”。教育者一旦确立了良好的德性,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掌控好“诱惑”这一潘多拉魔盒。一是要力戒贪婪,提高抗拒不良诱惑的临界点。邓肯说:“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是受到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而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他问两个被试男人,如果有人出100元买你们的爱妻,你们是否愿意,两人都摇头;他又问道:如果出100万呢?其中一个点点头;他继续问道,100亿呢?结果另一个人也点了头。在100元的价格上,两个男人都是道德的,100万时一个男人走向了不道德,100亿时另一个也下了水。是不是100亿“下水”的男人比100万“下水”的男人更道德些?我不敢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前者比后者更经得起诱惑,即他抗诱惑的临界点更高——他可以更多时候保持道德风范。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在如今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中,权力、金钱、美色等如同一把把利剑高悬于我们的头上,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走完人生的路程。面对如此众多的诱惑,我们不可能纯洁到视任何诱惑而不动心的地步,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抗诱惑的临界点,因为“100亿现象”毕竟不多见。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从政治上、经济上提升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神圣感,增强教师从教的幸福和快乐度,努力引领教师构筑起抵御不良诱惑的内在思想道德防线;二是要重视制度建设,常念“紧箍咒”,以外在刚性力量规约“诱惑”。制度好,坏人变好人;制度不好,好人变坏人。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制度呢?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有句名言:制度设计的关键是对人的假设,从好人的假设出发,必然设计出坏的制度,导出坏的结果;从坏人的假设出发,则能设计出好的制度,导出好的结果。当前,有偿家教、乱订教辅资料、教育乱收费等现象一直是老百姓投诉的热点,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久治难愈的顽症,我们应该对症下约,制定行之有效的纪律、规章加以规范和遏制;三是增大受不良诱惑的处罚成本。即提高对师德变质者的惩处力度,使“正诱惑”抑制“负诱惑”。

第三,改革教育体制与机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机制,对少数误人子弟、损害和玷污教师形象的害群之马采取果断措施,通过转岗、缓聘、提前退休甚至清理出教师队伍等多措并举,弘扬高尚的师德,纯洁教师队伍!

 注释:

[1]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冉正宝.思维的弱点[N].浙江日报,2007-12-3.

   [1]张秀平.每个孩子都应被世界温柔相待[N].中国教育报,2010-11-29.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