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让德育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让德育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构建人文关怀的校本德育课程

    实验中学                      

摘要  德育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让德育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必须构建人文关怀的校本德育课程:以生活德育为基本内容,顺应生本视野的道德基本需求;以自我教育为重要手段,促进生本主体的道德自我建构;以师生情感为关键纽带,满足生本需求的道德情感关怀。

关键词  构建  人文关怀  校本德育  课程

似乎是全国性的现象,2014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遍布城市最繁华的地带,遍布学校最显眼的地方。学生们大都能背诵出那24个字,但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呢?正如孔子所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鲁洁教授提出:“道德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即个体在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超越现实的满足,获得崇高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从而受到人生的美好,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并最终达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目的”。

    一、以生活德育为基本内容,顺应生本视野的道德基本需求
   
著名的德育理论专家和教育学者高德胜认为:从逻辑上看,我们无法设想生活之外的道德,因此我们也无法想象在生活之外能够学习道德。“只有生活本身才能为自己制定法则。在生活之上或之外,不再可能有什么了。”道德虽不能说完全是生活的法则,却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它就在生活之中,离开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离开生活的道德。
    多年来,我们坚持的是:
    第一,教师对学生有礼貌关注,使学生感受尊重的愉悦。针对学生问好而教师不回礼的现象,在一次教师会上,我曾经讲过一则教育故事,介绍什么叫有礼貌关注。面对学生的问好,值班教师基本上都能目视对方,给予回礼,教师中有礼貌关注的回礼也越来越多。到过我校的很多同仁普遍反映,我们学校的学生很有礼貌,对陌生人也会主动问好,而且人数很多。当校园内充满了一声声问好声时,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开心的笑脸。
    第二,集体活动一律整队进出,使学生尝到有序的甜头。校园生活,集体活动的频率很多。我们以大课间集合、解散为契机,训练学生的整队意识。从教室外走廊带队、行进路线、楼下二次整队,到解散时的成密集队形、两个班四路纵队依次带回,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有时间上的限制。这样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整队习惯,学生也亲身体会到有序带来的安全与高效。
    第三,卫生打扫实行班级包干,使学生享受整洁的舒适。除校园的部分馆室和厕所外,我把学校其他场所的环境卫生区均划到各班,实行晨扫、午保、周末大扫除的制度。加上班级自身的教室与走廊,每个班的卫生打扫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所以每次参与的人数也较多。首次推行这种办法时,学生中乱抛废纸杂物的现象明显少了很多,原因很简单,一是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珍惜,二是整洁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
    第四,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体验文化的快乐。学生的节庆的的娱乐是十分期待的,因此制度化地开展节庆日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元旦的班级联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的手抄报展示、六一儿童节的建队仪式、教师节的师生同台诗朗诵,再加上春游秋游,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还有初一的军训、初二的劳动实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了展示,让几乎所有的同学均能享受节日般的欢乐。
    第五,依托校园生成德育素材,使学生获得关爱的温馨。德育的校园生成,往往是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冬季来临了,冬天的校服还没到货,学校郑重地提醒初一新生,可以不穿校服。校园的香橼挂果了,学生偷偷采摘了,无须批评,大课间时告知学生有关香橼的知识,学生再无采摘了。楼梯有废纸杂物了,我捡完一到二层,然后对经过的同学说,请你负责二到三层,请他负责三到四层,最后还诚恳地表示感谢,并提醒事后要洗手。学生犯错误了,沟通、教育后,学生问该怎么处理,我说:自己在校园里找一件好事做做吧,但没有人监督你去做,事后也不必汇报。
    第六,学会感恩有规律地生活,使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和习惯的力量。通过大课间前5分钟的《三字经》诵读,通过感恩专场教育活动,通过家庭生活习惯指南引导,学生们感受到亲情的宝贵和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实很容易,生活上的良好习惯也会迁移到学习习惯上来。
    德育不是培养道德学家,也不是培养圣人。德育的目标应回落到公民教育的基础上来。因此德育的内容也必须从过去抽象的道德理想主义的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关注生活,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和善待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引导他们具备基本的做人原则和生活态度。校园即生活,家庭即社会,生本视野的德育内容亦当以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基本内容。
   
二、以自我教育为重要手段,促进生本主体的道德自我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
    多年来,我们尝试的有:
    第一,国旗下的展示让教育入脑入心,使学生展示才艺,使。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两年多,相对枯燥的国旗下讲话,被形式多样的、深受师生欢迎的国旗下展示所替代。诗朗诵、相声、小品、三句半、游戏等等,所有的脚本由老师创作,但表演者全是学生。能参与表演的学生十重珍惜机会,表演时下面的观众笑声不断,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公德教育等内容就这样一一刻画了学生脑海之中了。
    第二,“月评感动身边的人物”让学生激励学生。每月每班评比表彰1名学生,颁奖词是班主任或其他同学写的,事迹中不分大小有亮点即可,颁奖仪式地点在升旗台,颁奖词当场宣读,获奖证书和颁奖词由校级领导亲自发放,事迹在校园网刊登。在实质上,就是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教育学生。
    第三,“校园值周班”让学生管理学生。这个项目是从上海“拿来”的,每周一个班级,留足打扫卫生的学生,其余分为礼仪组、车辆排放组、劳动组、卫生检查评比组、两操检查评比组。所有的活动均在课前20分钟及课间进行,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校园值周班活动,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我自我教育。
    第四,“百生讲坛”让学生教育学生。在读书启动时,我们尝试了把图书成批量地借阅到班级的做法。读书活动展示时,学生们自己上台展示读书所得,所有学生都自己动手制作了PPT,我们命名为“百生讲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见识,而且还增长了胆识,学会了PPT制作及使用技巧,锻炼了演讲才能。
    第五,“爱心社”让学生关怀学生。一年一次的爱心社捐款是全体师生均要参加的活动,所有款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的用途是每学期捐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名左右,次要的用途是每半年慰问社区残疾人、孤寡老人8户左右。受助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家庭经济困难,而不与学习及表现挂钩;受助方式是一对一地进行,不照相、不宣扬,保护学生的隐私与自尊。
    学生的自我教育,表现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表现在教育主体与客体均为学生,表现在教育素材来源于学生,表现在教育获益都仍然是学生。班华教授指出:伦理渗透不是把“伦理道德”简单地教授、传递给学生,而是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伦理道德建构,通过外显的学习和内隐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理解,在认识、领悟后践履。蒙台梭利也说:“人的内在存有一个精神胚胎,孩子出生之后带有自然赋予的内在的成长法则”。自我教育就遵循了学生道德自我构建的天性,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内发的、持久的、可发展的。
   
三、以师生情感为关键纽带,满足生本需求的道德情感关怀
   
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是教育者要有付出,受教育者必须给予积极的响应。德育不再是外在与人、限制人、约束人的模式,而是与学生发展一致、帮助学生的发展。其中,教师的亲和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当代西方关怀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内尔·诺丁斯的观点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我们应该教育所有孩子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他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健康成长。
    多年来,我们倡导的是:
    第一,倡导有亲和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有亲和力的教师,对待学生“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平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班主任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选拔班主任的标准有三:第一位的是亲和力,第二位的是责任心,第三位的是能力。我们不再聘任过于严厉、但责任心和能力很强的教师当班主任。一位性格极其和善的女教师,不少同事都担心她当班主任管主住学生,结果她带的班全是清一色的“一批小绵羊”,不仅听话,而且成绩突出。另一位男老师也是脾气特好,他得出的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是:“宽容和忍让,是教师和教育之大爱和大智慧,它给学生留出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空间,它给老师和教育埋下了情感的伏笔,它给教育点亮了人性的光辉”。
    第二,倡导以生为本的“三学”范式。
    德育专家王东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出让学生获得自由感的机会,但不是放任或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摸索,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接受,让学生勇于追求,敢于面对挑战,放手尝试在安全的学习氛围中冒险,追求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感受到被接纳,才能在学习的自由感中去发挥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肯定自我,接纳自己,进而能敞开心怀,去接纳别人,这就是培养学生关怀理想的契机”。
    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我校倡导的“三学”范式,其本质仍是以生为本。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把认知方法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平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突出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实际上就是真正地关爱全体学生。在“三学”范式下,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合作”关系,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是一种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意义,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包容差异。
    第三,倡导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李季教授说过:关爱心灵、引导心灵,关爱成长、引领成长,关爱生命、引领生命是人文关怀德育的宗旨。关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情感需要,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情感是关爱的核心内涵。人文关怀德育需要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形成“德心整合效应”。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了学生两个层面的需求。一是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形式是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讲座,以及通过校报、校园网、午间校园广播形式出现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个别性的心理健康咨询,学生事先预约、给定时间、一对一的进行心理咨询。学校严格区分学生问题是道德层面还是心理层面,心理的问题只能用心理的方法进行处理。
    传统德育效率的低下原因之一,我称之为“高大上”:“高”是目标很高,“大”是声势很大,“上”是上级意志至上。实际上,构建人文关怀的校本德育课程,顺应学生道德需求,适应学生道德水平与能力,放飞学生精神领域的自由空间,这种接地气的德育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效。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哲学,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人生理想等人的本质性、终极性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特征。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孔子《中庸》。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3.高德胜《生活德育论》。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和自我教育》。5.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6.蒙特梭利《蒙特梭利教学法》7.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8.《颜氏家训•序致篇》。9.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10.李季《德育的核心是人文关怀》。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