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面对现实,走出困境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面对现实,走出困境

                   ——关于我校教师教科研工作现状的思考

                          实验中学 王琳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大,“科研先导”、“科研兴校 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我校建立之初,陷入了没有教师申报课题的困境,在市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领导的关注下,通过分析现状和实施对策,我校的教科研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近两年,却又走进入了教师申报课题数量少、立项率低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本文结合学校研究现状实情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我校自2008年独立办学就成立了教科处,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服务。然而,在成立最初的那一年,尽管做足了宣传,但却没有一位教师填写课题申报表。面对这没人申报课题的局面,抱怨“教师缺乏研究意识”显然是徒劳的。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我校教师有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很少,参加过课题研究的教师大多仅仅是参与,畏难情绪让敢于、愿于申报课题的老师数为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从耗时最少的论文撰写入手,引导教师多读多写。在熊孔怀校长的示范引领下,我校教师越来越勤于读书和写作。同时,我们通过教师大会表彰活动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写作。我校共80名在编教师,从2011年的69篇作品获奖及发表到2013年有96篇作品获奖或发表,教师获奖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等次逐年提高,2014年,教师论文发表及获奖数为91篇,虽不比2013年但也还可喜。在论文撰写上的大力倡导,有效促进了我教师的学习和撰写能力的提升。2.揭去课题“神秘面纱”。我们请市教科院专家来校为教师开展课题讲座,用具体的课题研究实例消除课题在部分教师心中的“神秘感”。3.“小课题研究”让教师的脚步迈向了课题研究实践。小课题研究,周期短、难度低,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更多地立足于自身教学需要,更接我校的“地气”。我们还设立校级小课题专项奖励,鼓励教师立足于我校实际进行研究。连续三年的小课题研究,拉近了我校教师与课题研究的距离。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我校部分教师研究课题的畏难情绪,卖出了勇敢的第一步。在2009年第一个课题的申报成功之后,我校的市级课题研究逐渐步入正轨。在市第七届先进教科研评比中,我校被评为先进集体。显然,这是因为进行了正确分析现实并采取了相应对策的结果。然而,在近两年里,我校申报的课题数量及立项都没有新的突破。每一年都只有三、四个课题参加申报,一个市级课题获得立项。

徒然感慨课题越来越难立项是没有用的,只有再次分析我校教师研究现状才能找到突破口。考虑到即便是不署名的调查问卷,教师在面对这种有明显评价意图的测试时也可能会有情绪上的抵触,笔者通过聊天的方法,和本校多位教师就教科研工作进行交流,获取一定的信息,这样的调查看上去缺乏严谨和科学,但却为分析我校教师教科研现状的内在原因提供了真实的依据。我校教师教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的教科研理念上存在着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二是教师的研究精力和资源上的匮乏。

一、我校教师在教科研工作的中的价值取向及教科研工作对策思考。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认为教科研工作没有价值的教师远多于认为教科研工作有意义的教师,申报课题的教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

认为课题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教师,大多持以下观点:教育科研是花架子,与教育教学没有实际关系;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书,提高班级平均分和优秀率,搞科研就是增加了教师的额外负担。

只有少数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有意义,认为教科研工作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即使评上了高级职称也愿意申报课题,给自己一定的研究任务。

对于“中学教科研工作是什么样的工作?”有的教师认为科研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文人玩文字,能写文章的人才能开展的工作。

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大多数教师对事物都已有了自己的稳定的看法不易改变。若还按照原先的对策,靠宣传、解疑和“小课题”实践,意义都不大。只有面对现实,用现实中的因素吸引教师克服困难参与课题研究,只有让教师发现,在研究中无论是其内在的成长还是外在的成绩他都能有所收获,才能使其愿意继续开展更多更深的研究,也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然而,学校可用的流动资金不足,运用经济手段的可能性不大。既然现实中职称评定已然成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杠杆,那么,我们为何不去面对这一现实,让其变成教科研发展的台阶。

目前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中,课题研究已不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具备条件之一,这是我们没法改变的。在我校的职称晋升考核推荐实施办法中,教师在教研科研条件的“六个一”中的计分方法是,仅满足其中一条的计10分;满足两条及以上的,每条6分(课题研究是六条中一条)。也就说,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的得分,参评一级的教师只要参加过课题,参评高级的教师只要主持过市级课题即可,并没有对课题质量有促进的导向上。再看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我校有好几位精力旺盛又有十几年实践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善学习、能改变,会研究,本应是有条件发展成教科研的主力军的,然而他们的职称还是二级,在连续几年没有一级职称质数的现实中,他们申报课题没有来自职称方面的动力,我校目前没有出现过二级教师申报课题的现象也证实了这一点。而申报高级的教师,多数已经四五十岁了,在个人工作上,他们大多工作量饱满,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在精力上,他们的父母已老、孩子尚未成年,他们的经验是丰厚的,但在课题研究中能付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们在辛辛苦苦申报或研究课题时却发现在职称评定时,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获奖的和没有获奖的课题在得分上都一样时,有几人还会努力挤出时间去提升课题质量?他们会怎样向年轻教师传授他的经验之谈。所以,若能将此项分值进一步细化,形成鼓励二级教师申报课题,肯定教师对在课题研究的付出的导向,将会对教科研工作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认为教科研工作有意义的教师,为何不是人人都有课题呢?有课题的教师其课题质量为何并不是个个都高呢?

二、教师的研究精力和研究资金上的匮乏及教科研工作对策思考

教师研究动力本应来自于其内在的工作需要,通过研究教法、学法等,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中学课题研究,就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的问题来自课堂,研究的对策应用于课堂,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中提炼方法。也就是说,研究对于很多善于思考和行动的教师来说,其实是一直进行的,只是他们完成了实践部分,没有完成从实践中的提炼而言,这个提炼要科学、准确、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的,而不是简单的将自己的方法一、二、三地罗列出来,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相关研究,需要深入的分析和再次的实践反证。观察我校教师,其中不少教师乐于思考和实践,摸索出了自己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然而却缺乏系统地梳理。这一梳理过程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是需要较大的精力的长时间的进行,繁忙的日常教学琐碎、嘈杂的办公环境,家庭生活的物质需求和自己孩子的教育,使得教师疲于繁杂琐事中,在一线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却无暇无力提炼,虽说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但是,在这些零碎的空隙却只够教师看看书、写写论文,或者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对于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精力不足造成的往往以下几个现象:教师带着满腔热情申报课题并立项成功,开题时彩霞满天,实际研究过程或者风淡云轻或者重实践,轻思辨,结题时更是匆忙中草草收尾,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精力和条件上的没有充足的保障。曾经,我很感谢区里的教科研专家能把研究沙龙放在我们学校举办,那次沙龙的质量很高让我受益匪浅,沙龙举办的前几天,笔者在校门口张贴栏张贴通知,在校QQ群里不断提醒,希望当天当时没课的老师能来聆听,然而,只有准备申报课题的一位老师来了,终究有了可惜的感觉。

个人研究必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是需要集体的力量,需要大量取样和实践,然而,现实的机制却没能激发课题研究群体的力量。一是中学课题研究大多没有研究经费,课题组长没有使用经济杠杆调动组员积极性的机会,同事间又要互相照顾,和谐共处,不能把某位同学科的老师落下。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题组在组建时,第一负责人往往是找组员容易、找第二负责人难,因为相对于组员,第二负责人要辛苦的多的。一个课题在现实研究中的分工现状,往往是两位组长分工合作,组员在结题时跟着交相关的几篇教案,一两篇论文即可。虽然市教育局和学校都支持课题研究,设立了课题研究成果奖,然而这笔资金都是要在结题之后才有的,研究过程中,收入微薄的教师是不太可能用自己的钱去投入研究的。那些结题后的奖励数额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一个课题组来说往往是粥多僧少,虽然我校出台了成果奖奖励分配办法,但是现实中,组长却不好意思那么分,于是便常常用于聚餐欢庆课题的顺利结题或获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课题组长与其说是带头研究,不如说是无奈奉献。于是,几个有研究热情的人能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围绕一个课题,常常聚在一起交流研究心得探讨研究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不少老师做过一次组长,积累了评职称的条件后便再不想再申报课题了,只有少数高级教师具有深厚的研究意识,愿意继续申报课题研究,真心向他们致敬!

精力和资金上的匮乏,需要一定的外援,如改善教师办公环境,让每一位教师在办公室里不仅仅是改作业,而是能安静地备课、学习和研究。如设立教科研专项基金,让教师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不再徘徊在那些收费的期刊网站外,让组长在进行奖励分配时不再觉得不好意思。

啰啰嗦嗦、大白话式的上文,应该算不上论文,但却如实记载着笔者现下对我校教师教科研工作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我校教科研工作面临的这两大困境都是不易走出的,但是,我们相信教科研工作的魅力,相信在市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下,有一天,我校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能得到足够的信息保障、精力保障和经费保障。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