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浅谈学习共同体下的课改师德观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浅谈学习共同体下的课改师德观

                          金瑞中学      

什么是课改师德?

也许我们仍旧像以往一样认真负责,也许对于教育的三纲五令都能遵循,但是在课改下的今天,如果我们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我把在课改下的我们所缺乏的一些教师行为,称之为课改师德。 

在过往的两年多里,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模式改革,在改革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模式上有着大手笔的变化。与此同时,小组合作的新模式成为改革过程的特点、亮点,然而对于小组合作方式的经验不足、探究不多,也导致小组合作成为课改的难点、瓶颈。

在经历了第一届课改循环之后,学生对于小组的合作方式基本定调,教师对于如何操控学生的学习合作也各有千秋,但彼此之前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是,学生合作缺乏效率,我们始终找不到合作模式中的那个关键点,也自然就无法调控合作过程中的轻重。针对我自己这一届所带班级和学生情况,细细分析来,原因有很多,但一直以来,我认为个中的根源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极度缺乏。

关于学习共同体,我有幸读到了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书中提出,创建学习共同体是课堂改革的核心和哲学。书中结合一些例子,以创建学习共同体为背景,重建“教师”和“学校”的概念,其中提到的一些见解很是发人深省。

参考书中的观点,结合自己当下取得些许课改经验,我认为学习共同体,应该分为以下四种。一是“生本学习共同体”(学生与课本),二是“生生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三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四是“师师学习共同体”(教研)。

在这四种共同体中,“生本学习共同体”沿袭了过往教育中精髓,是学习的根源,而“生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关键,简单的说,就是小组合作模式的创建。在这一创建中,教师应当起到指引的作用,而指引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然而从现状来看,我们在指引的过程中面临着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问题1.在指引生生合作之前,我们自己对于合作方式有没有定义,尽管我们处在课改之初,自身对课改的理念并不透彻,方式和方法缺乏,但我个人认为,不管我们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应该先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指引思路。反过来思考,如果教师心中都没有一套清晰明了方式,那我们的学生又怎么知道如何合作,那么小组合作就很难前进,学校的课改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这个问题与课改师德有什么关系?

如果教师只是跟随课改的大流,毫无思考性;对于学生的合作,毫无指引性,那么在课改模式下的今天,我们就是缺乏课改师德的,我们在用一副不认真的态度进行课改,试验的却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课改的两年里,学生的学案满天飞,缺乏整理;小组评价成为学生甚至是教师班主任的负担;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在合作中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小组长承载太多的责任,时间、精力无谓的付出,等等,等等。

问题2.小组合作的创建过程中,班主任指引大方向,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指引具体流程,分工应当明确,然而我们的现状是——混乱。两年多的课改感受,让我觉得学校课改的两大特征,一是课堂教学的步骤发生变革,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二是小组合作,围绕小组合作的创建我们应该从两条线走,第一条是班主任群体,第二条是教研组。

这个问题与课改师德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课改师德的问题,更是课改校德的问题,学校拿不出关于小组合作的大意见,教师在课改中要么不思考,要么胡乱思考被推翻。学校在课改的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此来推动学校和课改的发展,还是以学校和课改的发展为中心,以此带动学生发展?我们在课改的两年多里,风风火火的探究,开研讨课、反思会,现在我的感觉是,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就看四个流程清不清楚,拖不拖堂。可是我们在学生小组合作的研究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问题3.教师关于小组合作的指引性,不仅仅是在课堂。我想提这样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有没有和每一个完整的小组单独的聊过一次天?我们有没有在课下给予那些不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同学一些合理的建议?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就是缺乏课改师德的。

教育的本质是交往。传统教育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机械相加,显然也成为缺乏课改师德的一种体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应当是互教互学的过程。

佐藤学在书中提出,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三个要素:倾听、串联、反刍。教师应该要立足课本,以学生发言为线,将其串联,以此编织成一件织物。我们不仅要倾听好的发言,还要信赖和期许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视为精彩的表现,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和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同时,师生学习的内容不应局限于知识学习,还应该有思想的交流,方法的互通,它可以成为前两个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方法指导,就比如教师可以提炼出优秀合作小组的长处和优势,以此发展到其他的小组中。

师生合作的时间不能局限与课堂,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有时候,师生的一些交谈,能够帮助学生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有所进步,能够帮助该生的所在的小组进步。越是深层次的交谈,越能促进形成融洽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共同体。 

    而以上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师师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就是我们的教研。在课改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在课改的探究和反思中花了很多精力,它是将课改一直进行下去的前提,它是创建其它三个学习共同体的思想来源、方法指导。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研,在课改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教研,甚至可以将课改中的典型问题标记为校本教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课改不至于在未来发展里,越走越窄、越走越硌脚。

    返回师德研究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