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

                     马鞍山十二中 王友明       

智育,英文为[intellectual education],意即提高才智、发展智力的教育。国内一般教育学文本表述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多次论及智育,在《智育的真谛》一章中,他是这样界定智育的:“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这里有这样一些关键词:(1)获得知识,(2)形成科学世界观,(3)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4)培养脑力劳动文明,(5)丰富自己的智慧,(6)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获得知识,通过教育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这是我们对智育的最初认识。但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把认识停留在这个水平和层次上,甚至将智育窄化为学知识。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一书中还有更浅显的表述: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知识是目的,这是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梦寐以求的,甚至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立脚点都放在追求和获取知识上。知识是一种储备和积累,知识还意味着能够运用,它是用来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智育既要学习和获取知识,还要学会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只有当它能够被运用,进而变成一种能力的时候,才能产生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现代学校的教学和智育体系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训练,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向他们提出的唯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就是通过识记,了解知识并让知识记忆在头脑中,等到老师提问或考试时,再把这些知识再现出来,再现的多再现的好,成绩自然便会高,分数高的自然便是好学生。这种状况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善。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智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形成着自己的世界观。学习者学习积累的是科学的知识,也在科学的运用知识,与此同时,学习者科学世界观也在逐步的形成。学习和掌握知识,只是发展认识力和创造力思维的手段。智育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应用知识,在生活、生产劳动、研究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认识周围世界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创造能力、创造性的劳动,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反复强调的,通过学习和探究,在智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漠视创造教育,阻止和扼杀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这是当今中国教育重大弊病之一,为什么我们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正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根源所在。

培养脑力劳动文明,说实在的,初读《建议》这本书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明白它的含义,甚至查阅资料都无从查起。这里的文明指什么?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是思想观念?我在阅读《建议》其它章节的时候,终于找到了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培养脑力劳动文明”,主要还是指培养良好的脑力劳动习惯,也就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首先要尊重脑力劳动,对学习产生一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具有一种热情的学习愿望。在《怎样培养脑力劳动的自我纪律》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每天六点钟开始学习,要学会听课,学会自我约束,不过分的参与娱乐和休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掌握识记的方法等等。在反复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识记,掌握读、写、算、观察、表达这五种学习工具,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

   读书让人明理,原来智育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要全面理解和落实。

    返回王友明教育实践与研究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