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研究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研究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深入领悟课文,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比较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针对不同作品的谋篇布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风格流派等进行比照、分析;对同一作品的遣词造句、语法修辞、描述抒情、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对比。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语文学习思路,准确理解课文,提高写作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更好地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教学策略。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生活中,有黑就显白,有丑能衬美,有恶必彰善。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判别语言文字的优劣,领略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这一切都可以借助“比较法”这一手段得以很好地实现。同时,运用比较法,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导学手法。运用比较法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学会通过自己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交流互动而得出结论,习得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逐步地形成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有益的积极体验,“学会学习”当然就有了真正的操作平台和实践依据了。

那么,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呢?我们应如何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如下的整合或处理。

一、通过同一篇文章中句子的比较品味,习得语言品味的能力

被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应都是语言的精品,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标本。但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样,要使学生真正领略优美语言的绝妙风情,还须老师的巧妙点拨和指导,在恰当地抽取原文语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合、变换、增删等,比照出一组或多组语言基本不变、但文采与表意效果有所不同的句子,通过比较品味,使学生很准确也很便捷地品味到语言的绝妙。更有好效果的是,在语言品味时,通过比较品味的方法,还可以使学生窥一斑而能见全豹,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语言的比较和品味:

第一组,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第二组,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设置了这样的比较对象之后,我们紧接着就可以这样质疑,激发学生品味的兴趣,把教学引向深入。质疑可以是:“你看,这两组句子中,分别是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必然要静心思考,认真讨论;最后很容易就达到这样的共识:两个“与”字是不能删去的,一个名词“痕”、三个量词“点”“芥”“粒”也是不能随意替换的。因为根据语言环境:这里是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地应是白茫茫的一片;还有,“我”是在“是日,更定矣”来到西湖欣赏雪景的。第二组中的句子②表现的是清晰地看到雪景的。依据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我”怎么可能看得如此清楚呢?以至于“条”“座”“叶”“个”的量词表现雪景下的物和人是这样的清楚明白?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一组的句子②的顿号不如“与”字在表现语气上不够连贯、简明,而句子①是把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为一体,恰好营造出了“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的画意美。上面例子里的两组句子在文章中融合起来,正好都勾勒出了西湖雪夜模糊而稍显完整的轮廓和整体的画意变幻之美,有一种连绵的美和“摇镜头”式的空间变换的意境美;另外,原文的两句都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西湖之夜雪景致的独特、美丽、静谧,这正好同“我”此时的心情相吻合,天地间白茫茫一片,人渺小如沧海之中的一粟!学生品味到这里,还只是停留在语言的浅层次理解和玩味,教师还可再进行追问:“从这样的一幅精彩白描图画和景致当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世界呢?”学生会又一次结合全文,甚至结合作者生平、写作本文的背景来作更深入的思考。这样,作者的写作意图、文采与情境的独特意蕴等难点问题就会很顺利地突破了!

二、通过相同或相近文体的两篇文章的比较,感受不同的经典文章的不同意蕴

⒈单篇文章的精读细品,固然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经常性地选择一些相同体裁或相近文体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肯定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训练能力,培养很好的有层次的文章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学习到风格各异的语言表现方法。

例如,在《爱莲说》和《陋室铭》基本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品读,从两文的表达方式、表现的主题、文体特征等多角度进行比较,这可以把两篇短文的理解和领悟引导向更深入。

同中求异:⑴从表达方式上看,两文都是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但《爱莲说》(以下简称“前者”)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的描写,描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正直、馨香、清纯与高贵,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作者表明自己“爱莲”的议论中,浸透字里行间的是其高尚的情操。而《陋室铭》(以下简称“后者”)是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室主人高雅的情趣,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其实也很狂傲,从作者“仙”“龙”的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等方面即可见,此处不作赘述)。⑵从表现的主题上看,两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一种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前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着自己的清白节操;后者则表达的是一种消极遁世、所谓安贫乐道的个人的有些孤傲的情绪。

异中求同:⑴从文体特征上看,前者的“说”和后者的“铭”都表明了各自所属的文体类别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章的分类规则,“说”是说理性的文章,“铭”应是一种应用文。但两文都是“托物言志”,都是以此文的写作来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两文都应属于议论文。这样,同学们也不会模糊了认识。⑵从句式特点来看,前者以散句为主,长短句式相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后者却是以骈句为主,句式很整齐,节奏分明、很讲究音韵的和谐。前者也有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而后者的“何陋之有”属于散句。这样一比较,就发现两文都是骈散句结合,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参差雅致,和谐悦耳。

⒉通过同一题材、同类文体的古今作品的比较,使学生在古典和现代作品的比较品味中获得更多的阅读知识、阅读感受、阅读方法、更真切得阅读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蒹葭》的过程中,为恰当地简化对作品理解的难度,又不降低学生欣赏《诗经》作品的层次,我们可以把《蒹葭》同琼瑶的歌词《在水一方》进行比较赏析,从诗歌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画面的丰富、主人公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在比较中逐层地朗读、品读、吟诵,最终获得多角度欣赏的收益。在比较品味过程中,学生必然体验到古典诗歌和现代歌词的互相辉映之美,现代的歌词《在水一方》从多种角度上,基本解释清楚了古典诗歌《蒹葭》的语句意思,在比较中对《蒹葭》会有更加美好的认识,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三、通过同一位作家的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更有层次地欣赏到更多的经典作品。

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人的思想总会烙有某个时代的特定印记。透过作家不同时代所创作的不同作品的阅读比较,我们必然可以感触到作者漫长而更丰厚的成长历程,以及它们不断变化的创作轨迹,汲取到更为丰富的文学营养,获得更为丰厚的人生体验,当然还可以把握到不同时代的发展脉搏。例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时,我们可以先介绍诗人的主要生平和思想,再结合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多层面的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这位诗人的伟大精神内质:年青时的杜甫,胸怀远大抱负,常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己任,因此《望岳》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风韵;人过中年,饱经战乱和离别之苦的诗人,四处颠沛流离,亲见大好河山在长期战乱中渐至于满目疮痍,感伤之时必有《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时伤怀;诗人一生都心系天下苍生,关注黎民疾苦,于是“三吏”“三别”中的悲痛、无奈、同情和感慨,就是作者对人民所遭受灾难关注、同情百姓凄苦的最集中的表现。如此比较,就像课堂教学的金线,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对于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是很有意义的。

四、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法,结合导学法,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多个教学层次的、达成多项教学目标的更好阅读教学效果。

在议论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所根本性的教学尝试与变革。我采取的是“掌握规律,典范引路,方法迁移”的比较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出议论文共有的内在相同因素,如:要素相同,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相似,提出问题(说什么)、分析问题(怎么说)、解决问题(怎么办);论证方法相似,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都会围绕着中心观点层层论证或从几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证等;论证的语言严谨、周密,充满智慧等等。然后,教师着重教学一篇典范性的议论文,掌握相应的规律,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去学习其他的议论文。这样一来,课程资源得到开发,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整合,阅读训练也更显实效。应该指出的是,运用比较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一定要因文体而异,因学生学习的整体层次而异,更要因学生所在的学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议论类文章时,就采取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比较法、迁移导学法。我首先以《谈骨气》这篇文章为典范例子,进行有层次、有规律的课堂阅读教学;而后,我再让学生带着相关的议论文文体知识,先形成已知,抓住相同文体的共性,逐篇地揣摩钻研一系列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互相探究,一举一反三,教师悉心地引导学生好的学习思路,只需要精讲大部分文章中的一部分难点和重点内容。其结果是,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求知如采金》《从三到万》《怀疑与学问》,涵盖了初中生学习议论文的全部要求,课内课外关联,课本课外知识链接,一篇与多篇的知识比较和能力迁移,这就使得议论文的阅读教学内容的角度和层次多了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议论文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培养了相应的阅读能力,更陶冶了情操,由衷地喊出:“议论文的阅读,其实很有味道啊!”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方法,能更加有效地在学生“冰泉冷涩弦凝绝”之时,给予更为高效实用的点金之术甚至“点金之指头”,以达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它更能帮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高屋建瓴、视野广阔地领略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必须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比较”只是一种方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比较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样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还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师生的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地选择运用。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要明确进行比较的内容、目的,选择准确的比较角度,要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深入领悟。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