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安徽省2007年教科研规划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

研究过程和成果的简要汇报

汇报人:马鞍山十二中 孙 旺

  间:2010318日上午

  点: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境:安徽省省教科院暨各地市语文教研员调研会议

有部分具体内容,因涉及到马鞍山市参与研究的老师们、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众多专利问题,恕不能一一详述,敬请谅解。
  

一、课题名称的简要阐释。【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的界定。】

⒈新课程背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新教材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在新课改的实施形势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状况,在充分继承作文教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初中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⒉有效:所谓“有效”,它是相对于过去的“低效”而言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多向互动,达到可以检测的“效益”,即可以检测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定有一得甚至多种收获。

⒊作文:训练初中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的、动态的教学行为,重点是教学的实践行为。

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写作内容相对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训练点集中的、教与学多边互动的活动,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务实

 课题研究的缘起。

1995年,时任马鞍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高青春老师,为了配合张志公版语文教材而编写全市通用实验教材《作文训练》。我受命编写其中的一章。主要训练模式是“知识先导-片段训练-修改完篇”,即“以片段训练为抓手,以写作知识体系的建构为目的,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体”的作文训练理念。于是,我们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艰辛而充实、快乐的作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20055月,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在市七中校园里,当时正值安徽省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之时。孙旺和胡良华两位老师在聊天时谈到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初中作文教学的无‘序’、无‘法’”问题。于是,我们开始构想本课题研究的事宜。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⒈ 成果量化的概说。⑴课题组长这里已经收集起来的课题研究的电子稿件与文字稿件中,“教案”与“学案”共119件;“教学课件”97件;市级、省级课题研究的“论文”95篇。⑵全体老师所梳理的、对于课题研究有效的原始资料,经过筛选汇编,有251813字。⑶课题研究共有17次大型的课题核心组或全体教师的研讨会议。⑷全市共有20所学校的近200名初中语文教师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⑸课题研讨课,市级以上的有45节次;教研组、校际间的研讨课 157节次。⑹编撰出版了《初中生同步作文训练学案》,共6册约33万字,供三个学年初中生六个学期使用。⑺参与研究的教师的有效“调查问卷”165份,走访、研讨笔录文字约14.5万字。学生课堂训练过程中的成功作文,量太大,很难统计,由参加实验的老师保管,提供它们的分析即可。

⒉ 课题研究方式、方法与理念上的喜人特色——分工协作,组织严密

课题组还建设了一个有效的具有较大规模的课题研究联合体。

本课题研究工作繁杂,过程艰巨,绝非一所学校的几个老师所能胜任的。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更需要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实际上我们也这样做了。在语文特级教师高青春老师和教研室陶年生老师的帮助下,课题组吸纳了我市初中语文一批市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并在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动下,吸引了全市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组成了一个有序的、人数众多的课题研究联合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资源。但是如何运行这一“庞大”课题研究团队?我们建立了一套良好的、有效率的运行机制。课题组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机构,高青春老师和陶年生老师任学术指导,负责理论及研究方向的指导;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盛慧敏老师任课堂教学指导,负责深入作文教学课堂,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设计、反思、总结;市一中胡良华老师、市星光中学孙旺老师任课题组长,负责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成员的联系、组织;汇集研究成果;召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各学校的教科处或教导处主任或教研组长,担任各子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也是课题核心组成员。这就组成了严密的课题研究团队。通过这一机制,在各成员学校教师通力协作下,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我们所创设的这个大规模校际合作的课题研究方式,采取更加开放的参与模式,为更多的老师提供了研究、合作的平台,提升了老师们参加课题研究的意识,培养了课题研究的兴趣,做到了教科研成果的共享;因此,本项课题的开展也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为大面积的改善作文课堂教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们感到,课题为参与研究的老师开创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崭新局面,使得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重新获得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时时处处可常见“百川归大海”的“智慧与情感的升腾、激发”的浓浓情境。

当然,这个省级课题研究上的成果和特色,也绝非我以上几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的,它需要我们去认真、细致地整理和总结与提炼,而且要不断地实践、反思,才能更完善。

⒊我们取得的研究成绩(略去详细内容)

⑴我们创生了作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比较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⑵我们明确了作文训练的目标。①总目标。②各学段的训练目标。

⑶我们建构了作文训练的内容体系。

⑷我们明确了作文训练的评价体系。

例如,我们将七年级下册的“训练内容”“训练目标”“评价标准”做个比较,就能明白以上所说的。(参见本课题的“结题报告”第24页“附录6”)

 ㈢  课题研究过程中几个很有标志性意义的阶段。

序 幕:2006119,孙旺老师在市第十二中学开设市级骨干教师展示课,第一次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展示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面前,引发大家的关注,拉开了本课题研究的序幕。同年12,孙旺老师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课题构想与研究”专题讲座。

  2007131,课题组第一次会议。我们强调,一定要弄清楚两个方面问题:第一,目前,学生学习写作,最需要的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找到了学生最薄弱的地方,就找到了思考和实践操作的突破口。第二,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之后,他们最终的写作能力体现在哪里呢?我们进行作文教学,进行作文训练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初中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实际上,写,也就是训练其表达的思维过程。

  2007320,课题组第二次会议。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尤其是以“片段训练”为抓手这一点,是本课题研究成果当中的最大的特色。

  2007521,课题组第三次会议。我们明确:“知识要科学,为了‘生成写作知识’的文章或文段的例子要经典、要实用、要有针对性!”训练点的设立是前提,训练点的把握要更清晰,师生互动、共同评价的时间要更充分。

  20071011,课题组第四次会议。我们整理并认真推敲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片段写作”“因段成篇”写作训练能力点与思路》。(参见“结题报告”第20页“附录3”)

  200711,课题顺利通过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同年126,在市第一中学,课题正式开题。

  2008117,在市十三中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议。胡良华老师做了课题中期总结,全面总结了课题研究的前一阶段得主要情况,提出了后期工作的方向。孙旺老师就课题2008年的研究课的设计与教学的重点,以及写作训练方案设计等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2008320,课题组第七次会议。我们就16所学校39位老师的研究情况总结出:我们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知识探究—片段训练—互动评价—指导成篇的教学过程。

  2008429,课题组第八次会议。①片段训练的情境设置,必须保证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②“完篇指导”,原则上要和前面的片段紧密结合,指导的过程要力求具体些。③训练思路和训练角度的设置,要有利于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要蹲下身子来,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训练目标”“学习过程”。④应给予绝大多数学生一个明确、有效的作文训练的“评价标准”。

  200858课题组第十次会议。我们明确:课题研究的作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深入到本质性的问题。布置了进行课题研究的征文活动,就做课题论文的撰写做了“务实”“求真”的具体指导。

  2008828,课题组第十二次会议。我们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成果整体总结与反思、提炼和推广。市教科所原所长毛运方先生在推介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

  2009317,在市第十二中学、第一中学,课题正式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思考谨慎

⒈ 教学实际和教学理论中几个问题的简要辨正。(略去部分文字

⑴如下观点和导向的思考:“美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要贴近生活”“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与生活要生命化、心灵化”。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我们感觉到,写作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写作过程的本质特征,究竟在哪里呢?

⑵中学生是有真切的“生活”的,但往往是不知道如何根据写作的多种需要去提取生活的真实积累和真切体验。
    ⑶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作文训练的序列是这样规定的:小学1-2年级“写话”,3-6年级“习作”,7-9年级“写作”。

“作文”与“写作”的重新辨正、思考。(略去部分文字)(我们的分析,也参考了李海林、荣维东《关于“作文”或“写作”的正名》,《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

⑷中学生学习写作,它需要文章学、写作学的知识与技能,但绝对不等同于文艺创作。初中学生最基本的写作训练,必须在“文从字顺、标点正确、习惯良好、感情真挚”等方面下真工夫,训练出真功夫。

⑸初中生的写作训练是需要模仿的,而模仿的过程,就是“品其神而明晰之”“习其神而运用之”“会其神而内化之”,在揣摩、体会经典作品与优秀习作的用词、笔法、知识、神韵的基础上,激发写作的情和趣,打通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发诸笔端,连缀成文。

⒉ 初中写作教学研究的历史观察与切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作教学主要聚焦于写作技巧即“怎样写”的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作教学发展到聚焦于写作内容即“写什么”的研究;21世纪初,人们重新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发现应更多地聚焦于写作动因即“为什么写”的研究。根据历史性的观察,我们以为:这三者都不可以偏废,应聚焦于“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的教学系列和操作策略的研究。应该说,我国目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也即作文教学)正面临着全方位的课程重新建构的工作,这个重新建构,包含目标重建、内容重建、过程重建、教材重建、教学法重建、评价方式重建等;其中,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是最关键的。众多的大师和一线语文教师殚精竭虑,正在努力构想和尝试着;我们,不仅思考了,更有务实的研究和实际的成效(注意:这里的“教学内容”不是“写什么”所概括的)

⒊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简要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强调:作文教学既要进行写作知识的教学,更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实践的引导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⒋ 本课题研究成果当中的最大的特色“以‘片段训练’为抓手”和课题教学模式的分析论证。

⑴ 行为主义学习论关于“学习原则”的观点①积极反应原则。②小步子原则。③及时强化原则。④自定步调原则。⑤低错误率原则。

我们得到的启示……只有这样,写作才能真正实现有“真情实感”,否则,它只能是理想中的海市蜃楼。

⑵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保持而且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的负担的目的。为了防止知识的混淆和有用观念的遗忘,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纵向上不断分化和横向上综合贯通。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写作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根据写作能力构成的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为不同的训练阶段,采用集中而循环训练的策略,帮助学生在“一课一得,得得相联系”的实践积累中,逐步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加双引号的关键词,是傅继业老师在本课题结题论证会议上的评价语)

⑶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善于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写作知识,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

⑷ 从“写作训练”的实验来看:“片段写作”是作文训练极其有效的重要途径和科学方法。片段训练的目标具有具体、科学、灵巧而实用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这里的“片段”,指的是文章局部,是从句到篇章的中间环节,即文章中意义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或几个核心的部分(略去部分内容)

⑸ 从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活动,是教师不可控制的、难以很好地控制的个体学习活动,随意性很大,指导和评价上难以到位,更没有办法做到使“大多数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在“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片段训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⒌ 我们的阶段性结论。(见本课题“结题报告”具体内容)

2009317日,本课题结题时“专家鉴定意见”,已经作为“结题报告”的“附录9”,第27-28页。

四、课题研究的遗憾与不足

当然,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缺憾和不足,如写作的科学训练与学生情感世界的结合、训练的定式和变式的处理、写作训练的繁与简、训练要点的科学性等,都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深入和展望

具体内容,因涉及到老师们和本课题的众多专利问题,恕不能详述。简要列举课题实验中的个例:如七中、八中、外国语学校、九中、十二中、六中、一中等等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感人事迹(只概括地说要点)。

【注】关于作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意义,明天下午,您在市第一中学的作文展示课上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课题组长胡良华老师也将作相应的说明。

六、真诚的感谢:应当说,三年多的研究,我们的确取得了一批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省市专家的精心指导,离不开教育局领导和参与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我们尤其要感谢所有参与研究的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扎实的经验、更真实与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此我代表课题组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结束语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开始比较容易,但坚持到最后往往很难。成就事业的人,不一定占据了最好的开始,却一定能用心做到最后,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专注和认真,最终走向了成功。——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所有老师们,我们共勉吧。

 走在路上,我们依然执著,前行……    

 

拨动“言语活动”心弦,追求诗意化教学品质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