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潜山人说潜山话兼论张恨水文化品格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潜山人说潜山话兼论张恨水文化品格

             马鞍山十二中  王友明

内容提要:潜山人说潜山话的特点,京剧和张恨水文学作品中潜山话的运用,程长庚、张恨水的共同之处,程长庚、张恨水身上集中体现的潜山人的文化性格,这就是潜山人的“eng—a(读第三声)”劲,坚韧、自信、执着。

关键词:潜山人 潜山话 张恨水 文化品格

20147月中旬,有幸回故乡潜山参加“张恨水与文化自强学术讨论会”,这是纪念张恨水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对我个人来说,这次活动收获颇多,与各界名流、故交结识、相聚,北大孔庆东教授的幽默风趣,张恨水之女张明明女士的儒雅温恭,池州学院谢家顺教授的学术造诣,家乡人对张恨水先生的热爱……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改变最大的一点便是,让我重新认识张恨水,重视张恨水现象,让我对研究张恨水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这以后,研读张恨水先生作品,研究张恨水先生生活与创作,便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次活动中,孔庆东教授有一个精彩的的演讲,他说的内容很多,站的角度也很高,与本文有直接联系的一段话大概是:“我参加过多次张恨水研究活动,也多次来潜山与各位同仁接触,我有一个惊人地发现,就是潜山的领导和同仁都非常自信,坚持不说普通话。”他是调侃潜山人说话很土,言下之意,潜山人很固执,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坚持说家乡话,哪怕是如此高规格的全国性学术活动。言者无心,我作为听众却特别留意起来,他说的是真话,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他说的或许不完全,那么潜山人说潜山话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这次学术研讨会,潜山县县长代表县里有一个致辞,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周宗林先生有一个工作报告,他们都坚持说标准的潜山话,外地人恐怕很难听得全懂,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潜山人,不仅听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反而觉得有几分亲切感。谢家顺教授是我大学同乡学友(隔壁班的同学),大学毕业后攻读硕士学位,特别是在张恨水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还赠送我一本他最新专注《张恨水年谱》。大学文科教授,所经历的场合肯定特别多,但他开口也基本上是标准的潜山话。这恐怕就是孔庆东先生得出上述结论的直接原因吧。实际上孔庆东先生说的也不全是,这次会议学术讨论阶段的主持人朱万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却说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经孔庆东先生这么一提醒,我也有一个惊人发现,潜山人说话有两个特点,要么乡音不改,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说一口标准的潜山话;要么就是普通话说得特别棒,像朱万曙教授,我本人也是公认的、普通话说得比较好的、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安庆人之一。

说潜山人自信也好,固执也罢,确实这里面有着地域文化的属性影响。潜山方言中有一个字就能代表这种地域文化属性,这个字无法书写,字典里也找不到这个字,我只能大致说出它的读音“eng—a(读第三声)”。北方有一个嘎字,意思是乖僻、脾气不好、调皮。我的理解潜山人说的“eng—a(读第三声)”,与“嘎”有点接近,带有一种固执、坚韧、拧巴、倔强、脾气古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特性,当然也有一点自信包含其中。潜山人叫小孩为伢“eng—a(读第二声)”,说这孩子死犟叫“eng—a(读第三声)”,这小伢“eng—a(读第二声)”“eng—a(读第三声)”得很,说的就是这小孩死犟,这就是潜山话。正是这种“eng—a(读第三声)”性,让潜山人把潜山话带到了全国各地各种场合;正是这种“eng—a(读第三声)”性,让潜山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丰碑。

第一座丰碑便是京剧,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便是潜山人程长庚。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京剧,说实在的对京剧也不是特别的感兴趣,我倒是觉得黄梅戏更有味儿。但是,每每听到京剧,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在躁动,一开始我还是不太清楚,后来我琢磨出来了,是京剧的道白和唱词,那就是潜山人在说话。例如:“如何是好?”这句台词,普通话怎么说大家都知道,京剧怎么说你注意过吗?必然是这样说“yuhuo(均读第二声)是好”,因为潜山人就是这样说的。这样的对白:“你是哪一个啊?”“我是......”京剧的道白却别有一番风味,他不说“你是哪一位”,而说“哪一个”;“个”不念“ge”而念“guo”;我不念“wo”而念“eng—e(读第三声)”;必然如此,因为潜山人是这样说的。潜山方言“uyu”不分,“如、鱼”不分,“喝、或”不分,“不喝了、不活了”不分,“血、雪”不分,“百、白”不分,“baibo”不分,“tutou(土)”不分,“出世、去世”不分。这些特点,你只要认真听京剧,都能感受到潜山方言鲜活的存在。

在撰写此文时,笔者特别选择京剧经典《杨门女将·巡营》一段,佘太君由王晶华饰演。王晶华是著名京剧老旦演员,生于1939年,1958年毕业于中国京剧院。剧中有这样一段唱词:岁人,哪顾得,征鞍万里。今夜西风,发凝霜。杨家将,誓保边关。王文凭天险坚守不战。妄想我粮草断,进退两难。这一旁,飞龙山山高万丈千里远;那一旁,葫芦谷陡壁悬崖攀登难。请注意加粗的字在京剧唱腔里的发音,百、白均读bo,“贼”不读zei而读ze,“我”读“eng--e”,悬崖不读xuan ya而读shuan ai,这就是潜山话,这才是正宗的京剧。

程长庚先生随四大徽班进京,唱遍大街小巷,成为四大徽班的领军人物,进而在昆曲的基础上融合各地方剧种的特点,创立了京剧,程长庚先生也因此成为京剧奠基人之一。人们在介绍程长庚艺术特色的时候,都这样概括:他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它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不知道程长庚当年因为浓重的家乡口音,会不会受到同行们的调侃或嘲笑,他有没有做出一改乡音的尝试,或者努力了成效甚微,要改就把它改好,既然改不好干脆就不改。潜山人就是这样的“eng—a(读第三声)”,硬是把乡音带到了国剧里,潜山人就是这么固执,这么自信。

另一座丰碑就是张恨水的文学创作。研读张恨水作品,深深感受到他的叙事方式、他的语言也时常流露出潜山人的叙事方式、潜山人的语言,就像程长庚在京剧中留下潜山的烙印一样。《战地斜阳》尽管写的是北京的人和事,但叙事方式和语言多处留有潜山人的印迹。“养了这样的儿子,不如出世的时候就把他丢在毛坑里的好。”这是潜山人经常用来骂孩子话,甚至用词都有潜山味儿,孩子出生不说“出生”而说“出世”,而这个“出世”,他还不读“chu shi”,而读“qu shi”,因为潜山人uyu不分,外地人听得不准还以为是“去世”。“没有钱,连娘老子也不会认你做儿子。”娘老子就是父母,潜山人叫父亲为“老子”,“你老子”就是你爸,“我老子”就是我爸,所以在潜山人面前说“老子”,那就是骂人就是大不敬,脾气杠的人就会因为一句“老子”而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该文中还有许多诸如碰巧、上十个人、统共、害病、轰通轰通响等潜山人的习惯用语。在他的长篇代表作《金粉世家》里也有多处直接显露潜山人标准语言。第十九回,写燕西去清秋家想约她出去,小说写道:燕西望着她微微一笑,轻轻地说道:“这会子怎么忽然改装起来了?”“这会子”就是潜山话,其书面语是“此刻”,北方话一般说“这会儿”。还有在描写大家对燕西和秀珠婚事的议论时写道:秀珠要嫁燕西,那是公开的秘密。白小姐好胜不过,常常为一点极小的事,让燕西难堪。燕西就更冷淡,一味的和冷小姐成一对了。白小姐心里以金家少奶奶自居,经常对未婚夫拿乔。潜山话里有“拿翘”一词,意思与“拿乔”接近,读音在梅城周边读“拿翘”,往张恨水老家岭头一带越往怀宁接近的地区,受怀宁方言影响读“拿乔”,意思是故意不理睬,略带逞强的意味。显然,这种解释更接近原文的理解。1926年张恨水在北京《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发表杂文《小月旦:不嫌玻璃盏大》(署名“圣吁”)。玻璃盏就是潜山话,潜山人说茶杯叫茶盏,玻璃杯叫玻璃盏。1926723日《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张恨水先生还发表了一篇杂文《小月旦:抱杨树兜洗澡》(署名“哀梨”),树兜子就是大树的根部,这也是正宗的潜山话。

程长庚、张恨水作为土生土长的潜山人,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巨匠,他们虽然生长在不同时代,人生经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飘荡人生,四海为家,生活的磨砺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张恨水的“拗劲儿”是出了名的,这种“拗劲儿”就是潜山人说的“eng—a(读第三声)”劲。新文学运动中,新式小说(文体和语言都受到西方影响)渐盛,一天张恨水与几个朋友见面,他们出于好心都力劝张恨水放弃章回小说的写作,免得招惹是非。张恨水仍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说:“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不然,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著?”今天的我们庆幸,正是因为张恨水的“eng—a(读第三声)”劲,得以让我们看到了章回小说有一个顶峰。(1)张学良将军因仰慕张恨水文才,先后三次邀其出山,三次都被张恨水婉言谢绝。他不愿做的事,如何“威逼利诱”都无济于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扩大化,一些文坛老友受到冲击,1954年俞平伯因为《红楼梦研究》遭到大规模批判,在这个早表态早过关的年代,许多人劝他也灵活一点,好表态过关,可张恨水始终保持沉默。他说:“我不知道平伯错在什么地方,我写什么文章,凑啥子热闹!”(2)第二年批胡风反革命集团,有人说服张恨水公开表个态,免得惹什么麻烦,张恨水却说:“我不喜欢胡风的文章,我看不懂!但让我去批判他,我不知道批判他什么,还是不说为佳吧!”这正是张恨水的倔强,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守护者自己的文化良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程长庚与张恨水却有着一种心灵上的默契与沟通。曾有这样一段佳话:一天,北京潜山会馆聚集着一群安徽同乡,他们在畅谈娱乐,一位桐城籍老兄调侃张恨水,说潜山空有一座南岳,前清三百年未曾点过一个翰林,可是桐城却出了张英父子宰相,天下闻名。张恨水听后,心里老大不痛快,他想起少年时读过的《潜山县志》,想起北平出版的《梨园外史》,便油然想起享誉京城的程大老板程长庚。于是,张恨水正定自若的说:“桐城是出人才,是我们南岳的共同骄傲!但程长庚他是京剧鼻祖、徽班领袖,别小瞧程大老板是一介戏子,把眼光放到500年后,那时人们可能只知道程长庚,而不会知道你们桐城什么父子宰相了。”此后,张恨水立即请人刻了一方印章,叫做“程大老板同乡”,以示敬慕。(3)张恨水刻此“程大老板同乡”的印章,决不因为他们仅仅只是同乡,同样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是他们的心灵相通。更为重要的是,潜山这方水土孕育了他们同样的文化品格,这就是潜山人的“eng—a(读第三声)”劲,坚韧、自信、执着。张恨水作为著名报人、小说大家,人们赞赏他为负重跋涉、不畏困苦、执着前行的“徽骆驼”。程长庚作为一个地方戏班的班主,进京演唱,进而成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其中的艰辛不待言说,正是他的坚韧执着,成就了他精彩的戏剧人生。

可惜的是,我们没能与这两位文化巨人擦肩而过,否则我们也可以聊几句正宗的家乡话。可以想见,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有着共同之处,乡音不改,遇到家乡来人,更是滔滔不绝,亲切的说着一口家乡话;纵然是艺术创作,也不愿舍弃乡音,把乡音完美的融入了艺术作品之中,所以我们才能在京剧舞台上听到悦耳的潜山乡音,在张恨水文学作品里读到标准的家乡用语。这是作为潜山人的骄傲!在程长庚、张恨水两位文化巨人身上所体现的特点,可以扩展到更广的范围,生活在外地的潜山人如此,生活在外地的安庆人如此,生活在外地的安徽人也是如此,这种语言特点、文化性格正是我们常说的“徽骆驼”精神。今天,我们品赏京剧,阅读张恨水作品,研究两位出自潜山的文化巨人,最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潜山人的文化品格,坚韧、执着、自信,为家乡经济文化建设尽一点微薄之力。 

1)引自芮立祥《恨水百味》p65

2)引自芮立祥《恨水百味》p70

3)引自芮立祥《恨水百味》p60

返回张恨水研究会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