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方式校本化的实践研究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方式校本化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被纳入新课程方案伊始就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学校在推行课程实施中是基本单位,各地中小学均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了大量的、从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也由最初的迷惘与热闹,正在逐渐走向常态之路。然而,就目前而言,考核(评价)问题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考核缺乏具体的指标,随意程度高;考核对象单一,缺乏对指导教师、学校的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如何有效地纳入中考范围;考核没有政策保障难以落实……实际上这些问题己经成为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来研究解决。

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状况,推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经验,为课程的持续实施做好基础;同时也可以带动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为符合我市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体系的进一步构建提供第一手资料,以此来推动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预计突破

为有效推进此类课程的实施,世界各国均在考核机制上精心策划,合理规划构建评价方案。如日本,把“综合学习时间”评价列为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和义务教育阶段后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学分管理”、“学习经历与身份认证”、“纳入毕业与升学的指标”等手段予以保证。其评价的核心指标是“基础学力”,主要包括:课题提出能力、课题或活动主题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情报或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活动的意欲与主体性程度、表现能力以及其他基本学力。评价方式上,评价主体上主要有:教师个体评价、教师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校外人员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有:活动作品鉴赏与分析、学生自我反思、小组答辩、教师观察等。

近几年,我国在部分教育部设立于各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基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形成了档案袋评价、协商研讨式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方法、提出了发展性评价理论等。这些研究理论在部分国家级课改区的小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广西、青岛等地实验区成绩显著,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层面研究的多,操作层面的研究的少,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颇为困难;有些理论研究对实际考核实施情况关注不够,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考核不仅需要理论的引领,更需要对有关课程考核实施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如课程考核的操作技术、课程考核的实际效果等。这些研究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和具体的活动情境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考核实施中可操作、可行性的问题。因此必须研究并制定符合初中学生实际又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体系。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结合我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立足我校形式多样的主题性、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际,寻求在评价策略和考核指标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探究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考核体系。

三、课题涵义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涵义界定

(关键词)

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最新信息)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2课程考核:依据一定的考核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3校本化: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二)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而组织活动。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因为社会的功利性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注重的是培养那些我们已设定好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充满创造性的人才,所以把被教育者有意无意地当成工作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工具性的一面被无限地放大,主体发展受到忽视和否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立自主的地位,创设环境,努力增强每一位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它处处以学生的本质需要和发展为中心,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作为消极的知识接受对象,而把他们看作是一个充满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这正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需要。

2多元智能理论

观察角度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框架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评价标准。

3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到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的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定位于初中,重心为七年级,依此逐步延伸,逐步推广。本课题研究将借鉴相关的评价策略和考核指标,结合我校所在雨山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现状,立足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开设与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拟设以下四方面来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1.雨山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核现状调查研究

2.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体性学生评价策略、考核指标的实践研究

3.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教师考核指标的实践研究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体系校本化的实践研究

同时,将研究范围侧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环节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过程上,更多的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和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研究内容,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如下目标:

1.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考核体系。

2.在实践应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考核体系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有效导向。

3.在考核机制引导下,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有一定学习成果的优秀学生;能促进教师教学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学实绩的创造。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方法。除此还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对比分析及经验总结法等,重点解决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有效实施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开展该课题研究的基础好。

2006年,我校就利用学校一流的办学条件、周边丰富的社会资源(如与全国“文明社区”——马鞍山市半山花园社区共创的创新教育“红鹰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与安徽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中心共创“科普创新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和实现“坚持创新教育特色办学”办学目标一个支撑点;将坚持实践、创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根本。数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综合实践活动已有效地纳入我校课程体系当中,形成形式多样的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相对完备,成效明显,在我市初中学校中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并于20114月作为马鞍山市市区唯一一所初中样板学校接受省综合实践活动调研组的调研,获得专家组的充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载体、依据和平台。

2实验教师的师资力量强。

此次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大多有省、市两级课题研究的经历,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结构合理。这些老师不论是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还是已有经验来看,这是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科研队伍。同时有学校前期科普创新特色学校的创建经验,资料准备充分。

3管理制度健全。

我校近6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共1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有两次省级课题和两次市级课题获奖,这些教育科研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使我校对课题的管理更加规范——从课题的申报到实施到结题,每一环节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督促课题做实、做透。(1)成立实验小组,实施课题组长负责制,责任到人,监管到位。(2)课题的开展情况与教师考评挂钩,以此确保课题确有实效的展开。(3)课题资金专款专用、实报实销,学校给予大力支持,专款专用。(4)时间保证。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一般采用固定时间和弹性时间相结合(即在起始年级每周1课时纳入课表和“项目月”课时方法相结合),校内时间与校外时间(假期)相结合。因此时间有充分保障。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活动自201211月起,至201510月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研究

阶段

序号

具体

时间

具体研究内容

负责人

(部门)

备注

1211月—133月)

准备阶段

1

1211

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陈发旺

 

2

1212

13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组织课题组成员整合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包,并开展有关教学理论的学习。

王斌

 

3

132

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陈发旺

 

5

133

邀请上级管理部门指导开题论证。

教科室

 

134月—155月)

研究与实验阶段

1

1334

对雨山区有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现状进行调查,结合我校实际形成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展开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可行性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完善课程资源包。

王斌

张晓娟

 

2

1334

根据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初步制定课程评价策略和考核指标。

刘红

 

3

134

154

选取课程资源包中的不同主题,在各学科中探索该主题在多种形式下利用丰富资源开展活动的不同评价策略和考核指标,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冯永康

陈发旺

 

4

14年中段

进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并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

陈发旺

教科室

 

5

 

召开各种专题研讨和培训会。

王斌

教科室

 

6

1545

举行一次较大规模课题成果展示和汇报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导处

教科室

 

156月—1510月)

成果总结阶段

1

1568

对实施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陈春林

 

2

1589

汇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案例集。

张晓娟

 

3

1589

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体系校本化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进行论证、补充。

陈发旺

 

4

1510

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教科室

 

5

 

完善课题成果并推广。

陈发旺

教科室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开题报告、调查研究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

2.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学生成果

3.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案例集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考核体系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陈发旺、王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名

职称

课题分工

陈发旺

中学一级

全程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承担研究方案、计划、申请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的撰写,指导课题组其他成员完成相关研究任务。

王斌

中学高级

全程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档案管理,培训实验教师,课题的调查研究及调查报告的形成。

冯永康

中学高级

主要负责协调与落实全校各教研组(学科)主题活动考核(评价)的实践。

李红

中学一级

陈春林

中学一级

主要负责研究过程的图片、电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典型活动的实录。

张晓娟

中学一级

侧重整合课程主题活动资源并形成资源包、案例集汇编和课题实践。

徐吟

中学一级

刘红

中学高级

侧重设计并完善评价策略和考核指标;参与资源包的形成、案例集的汇编和课题实践。

张超

中学一级

尹仕春

中学二级

主要负责研究过程的记录;参与资源包的形成、案例集的汇编和课题实践。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方式校本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执笔:陈发旺

                                                                               20132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