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博客联盟网站  中华博客自己的网站    
               
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四、离不开的“中国制造”

  过去,很多外国人谈到中国,只知道神秘的长城和故宫。隔着大洋,从世界的另一端看中国,总好像是雾里看花。

  如今,随着“中国制造”的壮大,当人们再谈起中国时,在他们眼中就不仅仅只有长城和故宫了。

  通过前几代企业家的不懈努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基地和制造加工中心。中国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国人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论在美国的沃尔玛,欧洲的便利店,还是在新加坡的玩具店,甚至在非洲和南美,你都很容易买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批注:2007年圣诞节前后,我有幸和另外16名同志赴加拿大学习考察一个月,所见所闻,对中国制造感受更深。参观学校,交换纪念品,我们带去的是工艺品,他们回赠的是清一色的茶杯,杯底上毫无例外的印有“Made in China”;一位同事给女儿买了一个类似小公主的娃娃,很精致很漂亮也很贵,回到住地一看,也是“Made in China”;房东家里新买来的圣诞树,还是“Made in China”)

  图片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记者侯俊摄。

  图片说明:2007年12月18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迪斯尼世界,一名来自荷兰的小女孩在米老鼠毛绒玩具堆中玩耍。她身边的大号米老鼠娃娃产自中国,每个售价100美元。在纽约迪斯尼世界、梅西百货以及旅游景点,已经很难找到没有“MADE-IN-CHINA”商品的地方。

  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五是国际安全的基本保证。

  得益于30年的对外开放、全球制造业结构的重大转移、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以及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爆发出了惊人的生产能力。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共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的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美国一家经济咨询公司曾预测,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制造业2009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如果依据这项预测推导,2009年,中国将占有全球制造业11783万亿美元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的16%。而这一变化必将终结美国在制造业领域长达100多年的龙头老大地位,也将使中国又回归1840年之前占据了1800年的地位。1840年,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这一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已逐渐进入世界各国舆论的聚光灯。

  周游世界,“Made in China”无处不在,几乎成了世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这让中国带上了一顶“世界工厂”的帽子。同时我们的成绩也是显赫的,制造业不断赶超发达国家,更让世界关注的是,对于一个30年前还百废待举的国家而言,这样的成绩可以用“了不起”来形容。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贸易大国,然而背后支撑它的那只大手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制造业正是这一角色的扮演者。目前的统计数字表示,中国的GDP排名已上升至世界第六位,而最大的功臣就是制造业。

  同时,中国作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就已经达到530亿美元,外商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比重达7296%:2003年这一数字达570亿美元,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还应该看到的是,在世界贸易中中国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出口总额已占世界的5%,制造业则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 5121亿美元,其中出口4 3837亿美元,进口4 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2002年顺差为303亿美元,2003年为2553亿美元)。

  有关数据显示,直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20年居于世界首位。2006年,中国制造业中已经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于全球首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营业额500万元人民币)的制造企业达到了20多万家。其中,大型制造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大型工业企业必须同时达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 000人以上)达到了2 387家,尽管这些企业的数量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09%,但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均占到了40%以上。在大型制造企业中,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数量占五成以上,仍居主导地位。其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中的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到627家。

  这些数字无不向我们骄傲地表明,“世界工厂” 的美誉戴在我们头上当之无愧。

    更为重要的是,像钢铁、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大批重要产品的产量我国已经稳稳地坐在了“NO1”的宝座上,而诸如家电、电子、纺织、集装箱等传统产业,在世界竞争中也遥遥领先,海尔家电、联想电脑、李宁服装、汇源果汁、徐工机械、奇瑞汽车等一系列来自中国的知名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不断崛起,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美好的生活享受。

  如果说这些“中国制造”还处于简单制造的阶段,那么联想并购IBM、TCL并购汤姆逊、“龙芯”、神州发射成功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更能说明我国的制造业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并且发展成了具备相当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经济体,而不仅仅是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那么简单。

  “中国制造”的佳绩吸引了世界各国人的眼球,美国作家萨拉·邦焦尔尼在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中,用一个美国家庭一年的体验,验证了“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也许下面的图表能更直观地说明一些问题。图27是2006年中国世界产量第一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

  图272006年中国世界产量第一的规模产品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商务部及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毫无疑问,各种经济数据都显示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制造业分为三部分,涵盖17个行业,第一部分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部分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约占制造业的33%,是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部分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大致占35%。全国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负责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说,2007年通过对29个制造业行业相关数据的测算,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提高了603、755、338、193个百分点,质量竞争力提高幅度大,行业质量有了稳步提升。

  数字非常可观,然而任何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任何光辉的背后又有多少艰辛,在我们自豪地评价今天的成果时,还是先来看看我国制造业的成长历程吧。

  蹒跚学步的十年

  1978年的中国,已经沉寂了多时。面对充满敌意和障碍的国际市场,中国能否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还是就这样低迷地走下去,也许未来发展的十年能够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苏联老大哥给我们树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帮助我们构筑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凭借着“三线建设”,中国为以后各种消费品的生产和军工制造业的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当时的事实是,由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再加上当时政策的指导,制造业只能更多的倾情于工业产品,因为五花八门的票充斥着人们的口袋,吃饭要粮票、做衣服要布票、吃肉要肉票,计划经济下所有的民间行为都是需要计划的,所以在消费品的生产和制造方面还略显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没办法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多大的改善。

  “永久牌”自行车也许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到了80年代中期,很多中国制造的品牌进入了千家万户,上海牌轿车、解放牌卡车、北京吉普都是耳熟能详的牌子,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才真正接触和认识了“中国制造” 。

  如果说“永久”牌是那个时代的记忆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绕过当时家喻户晓的“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可以说逐渐成了当时家庭生活必备品。而一些国产品牌也纷纷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开始用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那时在中国制造业中,国有企业还处于领军的地位,部分的军工企业也逐渐向民用产品进军,这就使得中国制造的市场异常活跃,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制造慢慢成长了起来,而陪伴了几代人的各种粮票、肉票、布票则永久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艰难成长的十年

  开放的窗口从小到大,政策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中国市场也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随着国内基本建设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人们看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的“中国制造”。

  在这十年的发展中,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的发展可谓是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外商投资的引进,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制造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内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则成了两种体制改革的榜样,而正是此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够在国内市场上站得住脚的知名品牌。然而,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处于转轨阶段的国有企业还无法适应改革的步伐和风云变化的市场,加之各种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的缺乏,使它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伤痕累累,有的甚至消失在了这个充满斗争的市场竞争中。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个古老的道理也许能够说明问题。经过市场竞争的磨炼,加之国家政策的变化,一些民营企业逐渐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实力和优势,它们依靠灵敏的市场嗅觉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在中国市场上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也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恒安纸业、正泰电器就是很好的例子。

  “下海”,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人们把它视为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而更多人则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迈出了第一步,毕竟这对太多人来说是第一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很多人顺利地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正是此时的中国市场吸引了无数的外国商人,他们纷纷把银子撒向了过去一直不屑一顾的中国市场,这个变化对他们来说的确是大了点,不过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的商人,在中国市场判断上不得不说是精准的。外资、合资和各种合作项目纷纷活跃在中国市场上,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潜在消费市场大,能够容纳这些产品,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促使这些产品很快形成了规模经济。

  这十年对中国制造业市场来说应该是最热闹的十年,也是最艰难的十年,也正是这不一般的十年为未来“世界工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飞速发展的十年

  几乎可以肯定,中国沿海地区在第二个十年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使它们朝向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成功转变。低成本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使它们换回了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在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各种鼓励政策以及中国制造业占领本土和亚太制造业市场的战略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

  事实上,通过学习沿海地区的经验,长三角和浦东开发区也凸现了自身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电子产品、儿童玩具、服装皮鞋、纺织加工等产业更是蒸蒸日上,同时一些港资、台资企业也大量涌现,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快。曾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深圳到东莞的高速路塞车,那么就会造成全球的内存涨价。

  谈及近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就不得不说起中国加入WTO后质的飞跃,利用这一契机,中国迅速进入了世界市场,也许以下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据海关统计,2002年1~8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 891亿美元,增长238%,占全国外贸进出口的493%,净增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增量的6843%。其中,出口9526亿美元,增长272%,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约10个百分点;进口9384亿美元,增长204%,进口增幅低于出口近7个百分点,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从出口类别看,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类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和零附件、家用电器及零件为出口前两大类产品,前8个月累计分别出口19346亿美元、119亿美元,分别增长57%、40%。同时,发电设备、纺织机械、钟表、自行车等在2001年出口下降的产品,2002年也止跌回升。在出口的拉动下,机械、电子等装备加工行业产销形势进一步好转,1~8月,机械、电子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27%和211%,产销率达到9718%和9772%,成为工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经济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此时联想、海尔、华为等世界知名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机床、汽车等大型制造业也纷纷进行了国际并购。中国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市场也完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中国的制造业市场逐渐国际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竞争的空前激烈,生产品种越来越丰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回首中国制造业走过的三十年,振奋人心的一幕幕让人目不暇接。数字固然客观,然而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上,在金融风暴寒流侵袭下的今天,中国制造业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很多人说中国制造业从“春天”走到了“冬天”,随之而来的也许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路艰辛走来的“中国制造”,2008年正经历着“六月飞雪”。2008年上半年,出口贸易和GDP的增速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有关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中国制造业的经营状况已经连续第3个月衰退,最重要的数据CLSA PMI录得452,低于9月的读数477,产出和新增订单量降幅创调研历史最高纪录,出口销售的跌幅也已打破了调研的历史纪录,雇佣规模录得调研历史最大降幅。

  “中国制造”现在的形势,可以说是内忧外乱。从二甘醇牙膏、甲醛大白兔、宠物毒粮、三聚氰胺毒奶,再到反倾销、关税壁垒、西班牙的烧鞋事件,接踵而来的麻烦困扰着“中国制造”,人们的恐慌和质疑也随之而来,人们不禁要问:“Made in China”怎么了?

  自去年商品安全风波过后,近期的毒奶事件又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大打折扣,人们往往“谈奶色变”。这个事件不但国内消费者纷纷谴责,在海外也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一时间,食品安全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也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诚信”应该说是对商人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今天这个社会,诚信逐渐淡化,其实追根溯源,还是社会责任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对于一个出口大国来说,这种诚信意识就更显重要,而出口国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国内劳动者的饭碗问题。对毒奶事件,温家宝总理在纽约答记者问中说道:中国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国的出口产品不仅要符合国际标准,还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中方愿在此方面加强同美方合作;政府有关部门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不难看出,对于这一事件不但要对责任人严惩以告诫后来人,同时还要加大国家的监管力度,温总理同时表示说我们要从婴幼儿奶粉事件中汲取教训。第一,要确保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安全,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换取企业的发展。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原料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第三,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一个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

  谴责归谴责,毒奶等一系列事件也许仅仅是暴露了中国制造一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应该看到从目前中国制造的整体态势看,我们与世界制造大国之间还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但缩小这个差距却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

  先来看一组数据: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382万元,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07%、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与上述三国相比分别约低2299%、1169%和2212%。可以看出,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人认为投资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但这又与解决就业会产生一系列矛盾,要完美地兼顾两者并非易事,因为中国具体国情,很难让我们两者兼顾,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也许就没那么复杂了。

  近来“中国智造”的呼声越来越大,人们纷纷意识到创新在中国制造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同时也正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所在。不可否认,现阶段中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研发能力还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中低端,这种弊端已经日益显现,东莞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就足以说明。机械产品过分依赖从国外引进,又缺乏原创性产品,无法形成自主开发的规模市场。制车业正是这样,东风、长安等汽车公司在与外国巨头汽车公司合资合作时还未拥有乘用车设计以及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尖端关键技术,例如外形设计、性能仿真与试验、发动机设计等,这已严重制约了中国制车业的发展。

  令人担忧的是,外国公司留给中国生产的部分往往不是最先进部分,对于核心尖端技术才是他们死死攥紧的,这种恶性循环使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总是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也许林毅夫的这段话能给我们以启发。“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常常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但后来,日本制造与高端、高质、高价挂上了钩;70年代,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制造的产品也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但后来他们的产品也摆脱了这种联系;如今,这种联系又甩给了中国大陆制造的产品。我希望,未来的中国制造,也能够像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的产品一样,与高端、高质挂上钩,但最好不要与低价脱钩。”

  展望未来,我们将要走的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中国制造”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尚德太阳能总裁施正荣乐观地说:“中国制造”正在迈向新时代,“中国制造”已经有不一样的含义。“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国人有能力,而且事实也证明,中国人不会做得比外国人差。”

  结语社会主义也能发展市场经济

  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职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如果不是因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果,很可能还有很多人会继续质疑中国实行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在冠以“社会主义”的前缀后,中国是不是能够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有很多评论认为美国金融危机证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具有某些优越性,比如更加严格的政府监管、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更加快速的政策决策等。

  其实,抛开金融危机不谈,中国已经在很多大事上体现出了其制度上的优越性。2008年的罕见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就体现了中国政府极高的效率和强大的执行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是中国政府高效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中国已经用各种不容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也能高速地发展经济,也能创造市场经济的辉煌。

  当然,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果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存在问题。事实上,中国经济正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由于疏于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导致了此次震惊全球的次贷危机,这一事件更是给中国政府提了个醒儿。在何种程度上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仍然是我国政府要思索的问题。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