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增长、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中国的经济增长、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卢华龙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50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发展速度更快,年均经济增长达到9、8%,大大超过同期世均3、3%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效率长期低下,资源没有得到最优的利用,这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国际比较。

    新中国成立来的50年,整体上说是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5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建国初期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到1998年的79553亿元,1998年为1952年的117、2倍,GDP总值位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7位。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49000万吨,增长4、3倍多,棉花从44、4万吨增度到450、1万吨,增长10倍多,钢产量从15、8万吨增长到11559万吨,增长730倍以上,煤产量从3200万吨增长到12、5亿吨,增长39倍。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高达9、8%,而同期世均经济增长只有3、3%,我国经济增长超过世均6、5个百分点,其中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更快,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1990-1998年9年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1、2%,而同期世均经济增长率为2、4%,世界七大工业国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2%,其中美国3、1%,日本1、2%。由国际比较可见,我国经济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在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证据表明,我国经济的效率表现远没有速度那么成功,粗放型的增长实际上以效率的损害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高速增长对效率的损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引起并加剧经济波动,直接损害增长的动态效率,破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潜力;二是效益低下,过度投入和无效产出并存,GDP水份加大,资源浪费严重,使得资源存量和环境负荷难以为继。二者都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长无法持续发展。

二、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高速增长损害动态效率。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对动态效率的损害主要在于它引起并加剧经济波动。高增长、高波动是中国经济增长最突出的特点,(见表一)1953年至今,我国完整的经济波动累计出现了8次,经济波动的突出特点,一是波动频率高,平均3-6年一个周期。二是波动幅度大,前七次波动中最高振幅(指高峰时的增长率减去谷底时的增长率)达66、1%,最低为8、4%,七次平均振幅为22、6%。部分振幅已接近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波动幅度。三是通货膨胀率较高。据测算,1960-1989年间,中国的经济波动系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2倍,几乎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不稳定的国家。

 (表一):1953-1999年中国的经济波动情况

波动划分 年 份 波 幅 高峰值%(年) 低谷值%(年)

1 1953-1957 12、6 18、3(1953) 6、1%(1955)

2 1958-1962 66、1 32、6(1958) -33、5(1961)

3 1963-1968 28、9 19、0(1965) -9、9(1967)

4 1969-1972 20、8 25、3(1969) 4、5(1972)

5 1973-1976 10、1 11、5(1975) 1、4(1976)

6 1977-1981 8、4 13、0(1978) 4、6(1981)

7 1982-1989 11、7 17、1(1985) 5、4(1989)

8 1990-1999 7、1 14、2(1992) 7、1(1999)

 过度波动对动态效率的损害,一是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经济增长大上大下,形成“过热-调整-再过热-再调整”的模式。结果非但没有加快增长速度,反而减缓了增长速度。以“二五”计划为例,三年“大跃进”时期,工农业生产年均增长18、5%,但随之后的1961、1962年平均每年负增长21、2%,整个“二五”时期年均仅增长0、65%。欲速则不达,这一点不仅为改革以前的实践所证实也为国际经验所证实。以英国为例,70年代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停停走走之中,经济增长率最高时达7%,最低时为-1、7%,整个70年代增长率仅为2、1%,

二是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经济过热往往导致泡沫膨胀,金融系数的不良资产上升,给经济稳定带来巨大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虽然中国目前的泡沫规模有多大,尚无确切的估计,但潜在的巨大威胁却一直存在.

(二)、经济效益长期低下,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经济效益低下在我国有两个非常典型的表现:一是高投入,即过度投入,表现为对投资的过度需求;二是低产出,包括产出过少及大量无效产出或称无效供给,其最终结果表现为对资源的浪费,过度投入和无效供给是中国经济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很多现实问题都与这两个概念直接相联。这就给我国的经济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近1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最高达到14、2%,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 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国的7、7倍、英国的4、6倍、法国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 其次,环境污染严重。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壁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业首先遭到了关闭,继之是太湖地区的污染企业,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水质已严重恶化。下一个治理的重点将是长江沿江污染企业。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GDP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GDP的9%。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三)、高速低效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高速低效的经济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人均份额少、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特点。从资源储备量看,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的43%,中国人均森林为世界平均的11、7%,人均淡水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1/4,原油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目前我国已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资源赤字在加大。预计到2010年,我国电力、钢材、矿物原料将出现全面缺口。与些同时我国的资源消耗严重,浪费很大。如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一吨钢,我国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我国耗水量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0倍;生产一吨纸,我国耗水量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10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据《经济日报》1999年1月21日一篇文章透露:我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一半左右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只有10%;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已达成1、5亿吨,1995年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6%,但以后年份各地仍在上炼钢项目,与此同时,我国还要每年进口约1500万吨钢材;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已达到4467万台,当年产量只有2058万台,利用率仅46%;集装箱生产能力目前已达到148万国际标准箱,大大超过全世界120万箱的市场总需求,导致40%的生产能力闲置,80%的企业亏损。环境污染严重,前已阐述,乡镇企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向农村扩展加速。根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了1350亿元。如果不彻底扭转目前这种高速低效的增长方式,提高物、能利用效率,资源存量和环境状况将难以为继,持久的经济增长很难保证。

三、保持适度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确定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

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并非要确定一个经济增长率,而是确定一个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由于1978—1997年20年间,我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8%,这一增长率基本上代表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趋势.所以,可以考虑以9、8%的增长率作为增长趋势线,然后再以此为基准设定一个浮动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可以参照我国历史上经济波动的幅度.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1984年14、6%、1992年14、2%和1994年12、6%的经济增长率都曾不同程度地导致经济过热;而1981年4、4%、1989年4、1%和1990年的3、8%的经济增长率又导致了经济过冷。同时考虑到在2010年以前我国的巨大就业压力和经济增长潜力,以在9、8%的增长趋势线上下各两个百分点为宜,即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控制在7、8%-11、8%;另外考虑到未来我国的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而逐渐逼近规模经济的边界,以及制度创新的效应会逐渐递减这一事实,故应对9、8%经济增长趋势线进行调整,使之逐步下移,可下移1个百分点,则笔者认为2010年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宜区间可以控制在6、8%-10、8%。为了把我国的经济增长始终控制在适度增长的区间内,政府应根据我国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更为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那么2010年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区间控制在6、8%-10、8%之间是不是太低?应该不低。日本是公认的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从1860年到1986年100多年的时间内,日本人均GNP年均增长率创下了世界之最,也只是3、5%。8个实质优良的东南亚国家40年来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5、5%。这说明要取得高质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并不容易。与之相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不算慢,假如我们能不急于求成,下功夫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二)、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政策。

调整产业政策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调整的主旋律,是一项涉及长远的战略任务。由于我国产业缺陷的积累是较长时间形成的,其改变和调整的难度很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实现产业组织的优化;二是要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当然也是长期的。如果说,过去的调整主要是靠政府推动的“关停并转”来进行的话,那么,今天的调整就必须突出资本的纽带作用,发挥资本市场的重组作用和强调中介组织的服务作用,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当前要重点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对供过于求和生产能力严重过乘 的行业和产品,要坚决实行限产压库,避免无效劳动和资源的浪费;二是实行资产重组,推动资本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品、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为产业调整创造组织条件;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增强整体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四是结构调整要与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推进产业的高科技化和高科技的产业化。不仅要在现有产业中采取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而且要努力发展一批高科技产业,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创新。

(三)、大力发展教学和科研产业。

现代增长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增长的最持久的动力在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与知识和人力资本存量直接相关。因此,投资于科技和教育是推动经济持久增长最根本的举措,这已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在我国,教学和科学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巨大,教学产业不仅是服务业,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基地,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证。科研产业是知识的生产产业.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一项新的发明,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经济增长。按照产业经济的理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核心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也证实,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从生产率比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快科技进步,一是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实现工业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二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

(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从零开始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了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1%,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约1/4,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还吸收大量劳动者就业,在1995-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减少了19、6%,城镇集体单位下降了37、6%,而城镇私营单位新增就业岗位448万人,上升了100、6%,城镇个体经济单位新增699万人,增长了44、8%。1999年一年里,全国平均每天有四千国企下岗职工进入个体私营企业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就业渠道。从国家经贸委获悉,我国将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关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届时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宁波电大经济管理系教师 卢 华 龙

2000、1、13、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